六七十岁男人:头发花白发型这样剪,干练利落,不油腻更气质
188 2024-12-23
汉代的服饰在四百年的演变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汉武帝刘彻则是使其产生变化的重要人物。在汉武帝之前的汉代服饰,除了继承了秦朝制式外,还有着强烈的战国风格。这也使得汉服在颜色上以黑色为尊。
除了颜色之外,汉朝初年的服饰并没有太大的尊卑差别,刘邦以及其后的汉文帝和汉景帝都没有赋予服饰太多的含义。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汉代服饰的含义明显复杂了起来,除了详细规定各种服饰的使用场合之外,此时的服饰也由"以黑为尊"变成了"以黄为尊"。
这种变化有着深刻的哲学以及政治意义,汉武帝改变服饰的制式与他的执政理念和行政方针的彰显密不可分。汉朝初年雄浑古朴的服饰风格被华丽饱满的武帝制式取代,凸显出了汉朝历代执政者们不同的理念,也反映出了汉朝在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演变。从两者的对比当中,我们能够窥探到汉朝初年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以及审美趣味的流变,这种流变并不是空穴来风的,它的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大转折点。
一、秦朝"尚黑"以及其背后的含义
秦朝在服饰颜色方面崇尚的是黑色,这一点并非偶然,它与秦朝人的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传秦人的祖先曾经帮助过大禹治理洪水,舜帝感念其功劳,赐予其黑色战旗以及赢姓以示奖励。而另外一种传说则出自《汉书·律历志》,"昔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在当时流行的"五行学说"中,黑色正对应着水德,而处在北方贫瘠地带的秦国人对水的崇拜是相当强烈。
秦始皇在服饰上以黑为尊,除了与上述的两种传说有关之外,显然还有着非常明显的政治意图的。秦朝作为周朝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政权,虽然在本质上与周朝有所差别,但秦朝的统治者们依旧认为自己是周天子的延续。而在当时的政治条件之下,如何加强自身的合法性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战国时期的邹衍进一步发展了流行已久的"五行学说",并且将其升级成为了与"五帝"、"五位"、"五色"等一系列事物对应的"五德学说"。
这一学说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王权的来源问题,即以黄帝为起始,后世的历代政权都满足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与黄帝配位的是土德,他所对应的颜色就是黄,所以这一时期是以这一颜色为尊的。而在此之后的朝代是夏朝,根据五行相生的道理,土生木,所以夏朝对应的就是木德,这一时期以青色为尊。木生金,所以商朝就是金德,而这一时期尊崇的是白色。在此之后的周朝是火德,它是以赤色作为正统色的。作为取代周朝的秦朝,自然就是由火德生出的水德,这一朝代显然就以黑色为尊了。
秦朝的统治者们除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政权的合理性,他们还充分利用了先秦时期的另外一个哲学体系。《易经》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有着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那就是用它来解释任何事情都能说得通。秦国在战国时期处在中原的北方,而《易经》中的"水"这一概念代表的就是北方,同时它也代表着黑色。这一点与战国时期衍生出的"五德学说"是完全契合的,除此之外,《易经》中的"黑色"还有着"天"的象征,这一点也被秦朝的统治者们拿来利用了。
除了文化的因素之外,黑色也与秦朝人的性格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它实际上是秦朝人审美的一种体现。《礼记·月令》描述到"天子居玄堂左个,乘玄路,驾铁骊,载玄旗,衣黑衣,服玄玉","玄黑之色"成为了秦朝人最钟爱的颜色。秦国在战国诸多国家之中的条件可以说是最差的,秦国人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才将整个天下揽入怀中。正是这种隐忍、厚重以及晦暗的性格,使得秦国的统治者在审美方面尤其偏爱黑色。黑色不仅被用在了秦朝的朝服上,在此之前它还是秦国人的战服,这种神秘、厚重的颜色对敌人有着很强的压迫感,这也是秦朝人偏爱黑色的重要原因。
二、汉朝初年与汉武帝时期服饰对比
秦朝存在的时间实在是过于短暂,这个修筑了万里长城的朝代就好似天边的流星一样,在剧烈燃烧自己、涤荡天下后转瞬即逝。早夭的秦朝在服饰的制式方面完全是沿袭战国时期的风格,而只在颜色方面作出了统一。秦朝灭亡之后,汉高祖刘邦再次统一了华夏,刘邦以及汉文帝、汉景帝等人在服饰方面并未作出过多的规定,汉朝初年的服饰风格依旧沿袭前朝。这一时期的服饰风格呈现出了一种格外的美感,古朴雄浑气息扑面而来。
而汉武帝时期的服饰风格则与汉朝初年完全相反,在颜色上他不仅规定了"以黄为尊",在制式上更是五花八门。这一时期的服饰呈现出了恢弘大气、华贵雍容的独特风貌,与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可谓是交相辉映。汉朝初年的朴素服色被闪亮明目的华丽颜色所取代,而不同种类的服饰也被赋予了不同的政治意义。何种地位的人穿何种衣服,何种阶层的人使用何种颜色,在汉武帝时期有了明确的规定,任何人都不能做出僭越之举。
汉朝初年与汉武帝时期在服饰风格上的区别,是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的。汉朝初年刚刚经历了秦末动乱,这一时期采取的政治方针是"休养生息"。以"清静无为"为口号的道家学说在这一时期成为了政治主流,在这种集体意识之下,汉朝初年的统治者无意赋予服饰太多的含义。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点,另一层现实背景就是汉朝初年的皇权并不稳固,以"异姓王"为首的诸多势力干扰着帝王的权力,汉初的皇帝们并没有解决这一问题。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是是有目共睹的,他在军事上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剿杀匈奴,并且最终取得了胜利。汉武帝在政治上极大地聚拢了权力,他前期对藩王的清理以及后期较为缓和的"推恩令"都极大地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事实上,汉武帝真正做到了现实意义上的大一统,秦朝虽然推行了"郡县制",但"分封制"依然困扰着秦朝的统治者。这一问题直到汉朝初年都没有解决,直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之后,这一问题才算告一段落。
丝绸之路的开辟更是极大地增强了汉武帝的信心,商业贸易的积极展开也为汉朝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汉武帝作为历史节点上的人物,汉朝初年崇尚"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已经无法满足他个人的需求,也无法满足当时历史条件下现实的需求。逐渐强大起来的汉朝开始了思想上的转变,以董仲舒为首的儒家学者将儒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而汉武帝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秦朝服饰,才开始积极改变汉朝初年以来的服饰制度。
三、汉武帝改变服饰制式是多种条件下的必然
汉武帝背负着历史交与他的重任,服饰制式只是改革的产物,它也是历史的必然。汉朝初年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平息连年战争所带来的创伤,"黄老学说"中的"休息"思想与现实情况极为吻合。经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修整,汉朝逐渐走上了正轨秦朝服饰,"黄老学说"的弊端也开始暴露出来。过分强调"清静无为"的道家学说解决不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匈奴袭扰以及王权不集中。汉武帝刘彻为此必须改弦更张,采用新的政治哲学主张。
儒学在这个时期正好符合了汉武帝的需求,刘彻听从了董仲舒的建议,全面地"罢黜百家"而后"独尊儒术"。儒家因帝王权力边界的扩展而兴盛,却也被皇权绑架。这种态势下,儒家最具威力的部分便归于这套完全为集中王权而存在的制度。汉武帝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儒生提出的建议。元丰七年,汉武帝正式将"黄"这一颜色作为服饰的正色,并且规定了只有统治者才能使用此种颜色。儒家的地位在汉武帝手里得到了提高,但是并没有达到登峰造极的顶点,汉武帝对于其他的哲学流派也有吸收。
"黄"对照的是"土德",而秦朝的"水德"正好能够"生土",这一点还是延续了"阴阳五行"的那一套。在服饰颜色的规定上汉武帝有着非常明显的政治意图:加强君王权威性,证明权力的合法性。秦朝尚黑不假,但是秦朝并未规定只有皇帝才能穿黑色,而汉武帝在异彩纷呈的颜色中规定了自己的专属色,这一点是受儒家观念影响的。而汉武帝在颜色的选择上是受到"五行学说"影响的,事实上,两汉时期的君主都非常注重"谶纬五行"学说。
除了政治哲学的影响,现实也改变了汉武帝时期人民的审美标准。汉武帝是刘邦推行的"和亲制度"的终结者,并且是汉朝第一个完美地所有将权力集中于一身的君主。汉朝在刘彻时期逐步抚平了秦末战争所带来的创伤,随着丝绸之路的开启国力在不断增强。强盛的汉朝使得汉朝人在审美的选择上有了极大的变化,他们一改过去崇尚朴素的标准,在服饰的颜色以及服饰的材质选择上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这一变化也是汉武帝改变服饰制式的原因之一。
四、结语
总而言之,汉武帝在服饰问题上改"黑"为"黄"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汉朝初年的"无为而治"已经不再适用武帝时期的国情,儒家在这一时期开始展露了头角。在解决了汉朝初年遗留的"异姓王问题"以及"匈奴问题"之后,汉朝的国力和君王权力都得到了增强。而汉武帝作为政治哲学交替点的人物,他对于诸家学派的态度是很包容的,一方面他采用儒生建议来增强皇帝权威,另一方面他又利用固有的"五行学说"来加强自己的合法性。
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使得汉朝百姓的审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开始一改汉朝初年对服饰的淡漠态度,表现出了对华美服饰的喜爱与追求,这一点也是儒生建议汉武帝对注重服饰制式的原因之一。汉武帝注重服饰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当大的信号,这标志着儒家开始以全新的身份进入政治领域,儒家在两汉的地位越来越高。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不仅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大一统,更为重要的是他为后世中国的政治哲学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