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衫:民国“布衣之尊” 谦谦君子之风

147小编 120 2025-01-29

2023年,“孔乙己的长衫”突然蹿红,成为网络热词,不少就业困难的大学生,把学历比作“长衫”,认为工作中的困顿、无奈,都是拜这件“长衫”所赐。#历史##文化##民国风月##时尚##我要上热门##我要上头条##教育#

观看民国题材的影视剧,长衫和旗袍一样,是不可或缺的“民国范儿”——电视剧《大宅门》中任性而为、潇洒不羁的白七爷,电影《胭脂扣》中天生贵气、忧郁懦弱的十二少爷;电视剧《白鹿原》中德高望重、睿智深沉的朱先生;《叶问》系列电影中,当叶问扎出马步,右手轻撩长衫的一瞬间,不但显得谦和有礼,而且帅气逼人……

《白鹿原》朱先生

今天,“程奇夜谈”想谈一谈民国的“布衣之尊”——长衫,体验长衫温和、儒雅的人文气质,追寻既飘逸又厚重的民国风骨。

自成一体:“道袍说”“旗袍说”众说纷纭,中西合璧飘逸舒适

民国的男士正装,主要有三大款式,分别是来自西洋的西装,改造自东洋学生装的中山装,和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长衫。

关于长衫的起源,主流观点有两种说法:源自汉族“道袍”,或起源自满清“旗袍”。

道袍,是明代男子居家、出行的常服,直领大襟,两侧开衩,接有暗摆,以系带系结,领口常会缀上白色或素色护领。大袖或直袖收祛。穿着时可配丝绦、布制细腰带或大带;旗袍,满语称之为“衣介”,是满洲八旗男女老幼都穿的长袍,特点是无领、箭袖、左衽、四开衩、束腰。箭袖,是窄袖口,上加一块半圆形袖头,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

清末民初,长衫形制逐渐成形。其风格是立领,左右开裾,领袖无滚镶,衣身合体呈宽体直身的廓形,大襟右衽,单侧或双侧开衩,衣身细瘦,窄袖。长衫于斜部加以割截,缝缀,以代表征福田,百纳之意。长衫有有棉、夹之分,单者为长衫,双层者称为袄。

长衫集道袍、旗袍两家之长,风格上却别具一格:既革除了汉人道袍的宽袍大袖,又摒弃了满人旗袍代表服从的“马蹄袖”,强调了二维空间效果,主要结构是直线状、整片式、平面型、无曲线,并以肩部为支点进行平面剪裁。

《觉醒年代》中的“南陈北李"

从服装形制上看,长衫既有汉服的影子,又融合了现代服饰的简洁元素。长衫廓形呈“大”字型,整体造型线条流畅,在保存传统汉族服饰基础上,加上了口袋和拉链等现代元素。在面料方面,则多采用轻薄、通气的绸缎和棉布,这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从审美角度看,长衫既秉持了儒家中庸、低调的传统精神,又发扬了汉服飘逸、洒脱的风格,暗合中国几千年来“天人合一”的观念,穿在身上,平直宽松,非常舒适。以留学美国的闻一多先生为例,国难当头,他回国后毅然告别西装,成为长衫的“铁杆粉丝”。

清末至民国初期,长衫是身份象征。长衫帮,象征着知识分子和富裕的上层人士;与长衫相对的,则是短衫帮,主要是工人、农民、手工业者,为了方便劳动,往往穿短衫。“短衫帮”看到穿上长衫的人,往往要尊称“先生”;即使是警察、军人,看到长衫“先生”,往往会予以礼节上的尊重。

觉醒时代:长衫飘飘启蒙时代,大师辈出高山仰止

民国是一个色彩斑斓的时代,一方面是国家多灾多难,战火接连不断,老百姓苦难深重,饿殍遍野;另一方面,则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大师辈出,启蒙整个民族,体现了文人的气节和风骨。

长衫,留给国人的第一个印象,是用科学、民主启蒙整个民族的新文化运动先贤,和高举反帝反封建大旗的五四时代新青年。

电视剧《觉醒年代》中,身穿长衫的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民国先贤,面对“尊孔复古”的时代逆流,挺身而出,担当起民族启蒙者的重任,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高举科学、民主的大旗,启蒙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迅速觉醒起来,担当起救国救民的时代重任。

电视剧《觉醒年代》

巴黎和会上,日本要继承德国在山东的种种特权,“长衫帮”群情激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北京的青年大学生群体,身着长衫,高举“外争主权,内惩国贼”条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引发全国罢课、罢工、罢市,不但取得了活动的胜利,而且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大幕。

李大钊、陈独秀两位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用马列主义影响、激励了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一大批“长衫青年”,成为共产主义者。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完全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勇敢地脱下长衫,义无反顾地走入“短衫帮”,进行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唤醒了整个民族,进而成立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长衫,给国人第二个印象,是民国时期贯通中西、博学多识的大师群体,他们是国之倚重的“大先生”。如“清华大学五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如中国教育家、“南开之父”张伯苓先生,“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先生,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史学“一代宗师”钱穆先生,国学大师吕思勉先生,这些民国大师,日常都穿着一袭长衫,其道德文章、学者风骨,都让人高山仰止、心向往之。

语言文字学家黄侃先生,号称“三不来教授”,刮风不来,下雪不来,下雨也不来,一旦来上课,必定穿着端庄肃穆的长衫,讲解语言文字学、音韵训诂学,这些佶屈聱牙的生僻学问,在黄侃嘴里,却生动活泼,妙趣横生。

北京大学课堂上的鲁迅先生,一袭长衫,却穿出另一种名士风流。不但长衫上居然有补丁,皮鞋上也有修补的痕迹,鲁迅这种不修边幅的穷酸形象,让学生哑然失笑。然而,当鲁迅讲起小说史,幽默风趣的讲解,口若悬河的大段背诵,振聋发聩的感悟,立马让莘莘学子刮目相看。

鲁迅

民国时期,长衫,还是各个大学的学生制服或常服,成为知识分子的“代名词”,而长衫,由此成为“布衣之尊”。正如张晓勇所言:“长衫俨然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它承载着文人历史文化的意蕴,把文人的人生命运、理想都浓缩在这块布上。长衫这一标志性符号上,有形无形的文化积淀,通过器用传达出来。”

逸闻趣事:蒋介石的长衫让李宗仁难堪,青帮大佬杜月笙最喜欢穿长衫

服装,对我们普罗大众来说,只是个季节符号;对知识分子来说,是个文化符号;对于政治家来说,则满是费尽心机的政治算计。

1948年5月20日上午10时,中华民国总统就职典礼,但见总统蒋介石身穿蓝色长衫、黑色马褂,佩戴大绶采玉勋章,从容不迫地宣读总统就职誓词;副总统李宗仁则身穿民国上将军装,在一旁端正肃立。相形之下,李宗仁不像副总统,倒是颇像总统卫士或副官,场面一时颇为尴尬。

1948年总统就职典礼

李宗仁在回忆录中说:自己选举副总统,蒋介石不但不支持,而且一直下绊子。就职典礼前,他曾询问蒋介石穿什么衣服,蒋回答都穿军装。到了现场,他才知道被蒋介石“摆了一道”,吃了暗亏。

长衫“布衣之尊”的地位,引发各个社会群体的效仿热潮。“青帮三大亨”中,张啸林喜欢别人叫他“张大帅”,黄金荣喜欢别人称呼“黄老板”,杜月笙则喜欢别人称呼“杜先生”。杜月笙是上海小混混出身,文化水平虽然不高,却非常羡慕读书人的长衫。发家之后的杜月笙,总喜欢穿一身长衫,希望“自我洗白”,极力向主流社会靠拢。上海举行足球比赛,请杜月笙“开球”,但见他轻撩长衫踢了一下球,就算“开球”了。

熟悉杜月笙的人都知道:杜月笙非常注重仪容仪表,不管天气多热,长衫上最上面的纽扣也从不解开。出入杜府的青帮流氓必须衣冠齐整,袒胸露背者,一律禁止进入。

1912年,北洋政府通过参议院发布《民国服制》,以黑色长袍马挂、黑色西装为男子常礼服;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服制条例》,正式将蓝长衫、黑马褂列为“国民礼服”。

风流远去:“长衫”随“绅士”一起,渐渐隐入历史云烟

很多网友都闹不明白,长衫,一件稍显别致的服装而已,在民国时期为何如此“拉风”?

我们也想问:长衫,究竟代表了什么?到底藏着多少民族文化密码?

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文化学者许子东认为,长衫,代表着有着两千多年的绅士集团,是绅士群体的“制服”。

邓超孙俪的“民国风合影”

何为绅士?上海社科院原院长张仲礼在专著《中国绅士: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中说,清末中国人口达到4亿,官员却只有2万多人。为何2万人能有效管理4亿人,原因是在王朝官员和老百姓之间,有一个历史悠久的中介力量——绅士集团。

绅士集团和地主群体,既有重合,又有明显区别。绅士集团,主要由经过科举考试考中举人、进士的文人群体,其功能主要有二:一是官员预备队,二是基层管理者。这个群体在中国古代堪称“百里挑一”,对上能够影响朝廷的决策方向,有资格成为正式官员;在“皇权不下县”的传统社会,绅士还代表政府主持民间事务,调解民间纠纷,不但是当之无愧的“意见领袖”,还是说一不二的“影子政府”。

学而优则仕,绅士集团,是传统中国的“人上人”。鲁迅《故乡》中,少年闰土长大后,面对身穿长衫的童年好友鲁迅,自然而然地喊出一声“老爷”,这就印证了绅士集团高人一等的社会地位。在传统儒家社会,老百姓看见县官大老爷,必须跪地磕头;但绅士们见到各级官员,只需拱手行礼,无需下跪。

客观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绅士集团都秉持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主持正义,弘扬正气,“长衫”们主持宗族祠堂,扶贫救灾,修路兴学,救助鳏寡孤独,功不可没。如小说《白鹿原》中的朱先生,就是绅士群体的杰出代表。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之后,绅士群体失去了“官员预备队”的资格,逐渐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相当一部分绅士凭借“基层管理者”的余威,欺男霸女,横行乡里,蜕变成“土豪劣绅”,成为中国共产党农村革命的主要斗争对象。代表人物就是《白毛女》中的黄世仁,矛盾小说《动摇》中胡国光。在大革命中,国共两党均把土豪劣绅作为革命对象;“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逐渐向土豪劣绅妥协,中国共产党则坚持了打倒土豪劣绅的历史重任,通过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破四旧”等活动,从整体上消灭了土豪劣绅这个群体,而大陆的绅士集团也随之烟消云散。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随着绅士群体的消亡,作为绅士的“制服”,长衫自然隐入历史的尘烟里。在大陆,只有相声演员等曲艺界人士,表演时仍穿长衫。

在香港、台湾,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绅士、长衫仍有部分市场。2021年,香港中式长衫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中式服装制作技艺(香港中式长衫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香港长衫协会评估合格。

“程奇夜谈”认为,一声“老爷”,一件长衫,长衫是民国时期新旧交替、中西合璧的特有产物,既有西式服装的简洁、舒适元素,又有中国人特有的儒雅和中庸基因,展现了别具一格的东方魅力。长衫,既体现了绅士集团对科举时代特权阶层的真心留恋和无奈叹息,又见证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睁眼看世界,思想启蒙、锐意进取的觉醒年代的特有风骨。

亲爱的读者,对网络热词“孔乙己的长衫”,您怎么看?请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真知灼见。

上一篇: 民国趣事3:长衫马褂
下一篇: 张雨绮变身“人间猕猴桃”,绿色眼妆原来可以这么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