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云南少数民族姑娘有多美 多彩服饰各领风骚(一)

佚名 119 2022-09-30

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他们是阿昌族,白族,布朗族,布依族,傣族,德昂族,独龙族,哈尼族,回族,景颇族,基诺族,拉祜族,满族,苗族,蒙古族,纳西族,怒族,水族,藏族,佤族,瑶族 彝族,壮族,普米族,傈僳族 。

云南少数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着他们特有的历史文化和服饰穿戴,服饰穿戴根据他们生活环境、历史流传、习惯习俗等的不同,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以前很多民族服饰不可能融入大众的生活,而如今,有很多服装、鞋包、家居装饰都融汇了民族特色的元素,这些元素是民族智慧的结晶,给了我们源源不断创造的灵感,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云南民族元素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云南25个少数民族当中的8个民族,姑娘和男子们的服饰特点和她们的美丽身影。

1、 阿昌族

阿昌族共有3万人左右,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其中80%以上居住在陇川县的户撒、腊撒和梁河县的遮岛、大厂。也有少数散居于大理、玉溪、楚雄和西双版纳等地区。

阿昌族姑娘爱穿蓝色、黑色对襟上衣和长裤,打黑色或蓝色包头,有的像高耸的塔形,高达一、二尺。有的则用二寸多宽的蓝布一圈圈地缠起来,包头后面还有流苏,长可达肩;前面用鲜花和极色绒珠、缨络点缀; 有的在左鬃角戴一银首饰,像一朵盛开的菊花,上面镶玉石、玛瑙、珊瑚之类;姑娘们还以银元、银链为胸饰,颈上戴银项圈数个,光彩夺目。

阿昌族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黑色长裤,裤脚短而宽。小伙子喜欢缠白色包头,婚后则改换黑色包头。

云南阿昌族

2、 白族

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

白族的服饰文化深受南诏、大理国等文化的滋养,兼顾了实用和美观,给人以得体、大方、端庄、个性、华丽等等舒服的感受,白族尚白,在服饰中,素以白色主基调的服饰为美。而白色,在色素中,给人的色感是“明快、纯真、清洁、高雅”。

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一般缠白色或蓝色包头,上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下穿白色、蓝色长裤。洱海东部白族男子则外套麂皮领褂德昂族服饰,或皮质、绸缎领褂,腰系绣花兜肚,下穿蓝色或黑色长裤。出门时,常背挂包,有的还佩挂长刀。

白族女子服饰各地有所不同。大理一带多用绣花布或彩色毛巾缠头,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衬结纽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穿蓝色宽裤,足蹬绣花鞋。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在白族姑娘的头饰上,蕴含着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词语,它就是:风花雪月。解释:白族少女的帽子,垂下的惠子是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妇女们都喜戴玉或银手镯、坠耳环。

云南白族

3、 布朗族

布朗族是中国西南历史悠久的一个古老土著民族。施甸居住着的濮人,自称“乌”,他称本人,俗称“花濮蛮”。从日老(今保山)迁来勐底(今施甸),现主要居住在木老元、摆榔两个乡。

布朗族妇女织的“青婆罗缎”为澜沧江两岸群众所喜爱。而怒江两岸的布朗先民用木棉纺织的“桐华布”则以洁白柔软闻名。

布朗族穿着简朴,男女皆喜欢穿青色和黑色衣服,妇女的衣裙与傣族相似,上穿紧身短衣,头顶挽髻,用头巾缠头,喜欢戴大耳环、银手镯等装饰。姑娘爱戴野花或自编的彩花,将双颊染红。

女子上着左右两祚斜襟窄袖黑色小褂,小褂为圆领、紧腰、宽摆,短及臀部,在左肋下拴线打结,已婚妇女用黑色布料,未婚姑娘喜浅蓝色或白色。里衫为无袖贴身夹衫,下穿两条筒裙,内裙为白色,外裙有两色,臀部以上为红色横条,腿下为绿色或黑色,用布条或花边镶饰。未婚妇女用黑或蓝布包头;已婚妇女梳发髻,插银簪,顶端镶3颗棱形玻璃珠,下系银链,缠包头。妇女戴银耳环、项圈、手镯等饰品。由于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在布朗族年轻一代中,有不少人改穿汉装、傣装等。但传统民族服装仍独具特色。

云南布朗族

4、 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布依语,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其中以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最多,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7%。

布依族服饰作为一种物质文化现象,其产生与变化总是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布依族的传统服饰是男着衣衫,女穿衣裙,妇女衣,裙均有蜡染、挑衣、刺绣图案装饰。因为布依族居住在热带地区,气候炎热温暖,这种宽松的衣裙符合气候特点。布依族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色布衣服。青壮年男子多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衣)和长裤。老年人大多穿对襟短衣或长衫。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蓝黑色百褶长裙,有的喜欢在衣服上绣花,有的喜欢用白毛巾包头,带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饰物。惠水、长顺一带女子穿大襟短衣和长裤,系绣花围兜,头裹家织格子布包帕。每逢节日、宴会,妇女喜佩戴各式各样耳环、戒指、项圈、发坠和手镯等银饰。

2014年11月11日,布依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云南布依族

5、 傣族

傣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民族语言为傣语(泰语),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傣族人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因此有“水的民族”的美称。

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那里气候温热,山林茂密、物产丰富。傣族服饰也就充分体现了这些地理特点。

傣族服饰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各地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常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以白布、水红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妇女的服饰,因地区而异。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着各色紧身内衣,外罩紧无领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统裙,长及脚面,并用精美的银质腰带束裙;德宏一带的傣族妇女,一部分也穿大统裙短上衣,色彩艳丽,一部分(如潞西、盈江等地)则穿白色或其它浅色的大襟短衫,下着长裤,束一绣花围腰,婚后改穿对襟短衫和统裙;新平、元江一带的“花腰傣”,上穿开襟短衫,着黑裙,裙上以彩色布条和银泡装饰,缀成各式图案,光彩耀目。各种傣族妇女服饰均能显出女性的秀美窈窕之姿。傣族妇女均爱留长发,束于头顶,有的以梳子或鲜花为饰,有的包头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顶尖顶大斗笠,各呈其秀,各显其美,颇为别致。

云南傣族

6、 德昂族

德昂族,也称“崩龙族”,是中缅交界地区的山地少数民族,缅甸一侧主要分布在掸邦、克钦邦等地,中国一侧分布在云南省德宏、保山、临沧等3个地州9个县市。

德昂族的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 色彩,尽管各支系间的服饰都有差别,但仍不失其共同特点 ,加之他们的服饰与民间流传的美妙动听的故事紧密相连,更给予人们神奇和深刻的印象。

德昂族男子多穿蓝、黑色大襟上衣和宽而短的裤子,裹黑、白布头巾,青年多为白色,中老年用黑色,巾的两端饰以彩色绒球,也戴大耳环和银项圈。

德昂族妇女多穿藏青色或黑色的对襟短上衣和长裙,上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用四五对大方块银牌为钮扣,长裙一般是上遮乳房下及踝骨,并织有鲜艳的彩色横线条。德昂族妇女不留发,剃 光头,用黑布绕包头,包头两端如发辫重在背后,唐代史书描写她们是"出其余垂后为饰"。她们喜戴大耳环,银项圈,穿蓝、黑色对襟短上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下摆边用红、绿、黄三色小绒球装饰。

云南德昂族

7、 独龙族

独龙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省人口最少的民族,使用独龙语,没有本民族文字。

独龙族的 传统服装习惯用一块 独龙毯(独龙毯以 棉麻为原料,用 五彩线手工织成,质地柔软、古朴典雅,是独独龙族服饰 龙人特有的 民族工艺品)从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袒露左肩右臂,左肩一角用草绳或竹针拴结,腰间佩带 弩弓、箭包和 砍刀。女子多在腰间系戴染色的油藤圈作装饰,常常披挂得五颜六色, 串珠、项链、 耳环,甚至铜钱和 银币常挂在颈上和耳下,独龙族女子大多 戴竹质耳管和大铜环,受藏族影响,她们也戴藏式的银质镶珊瑚或 绿松石的大 耳坠。妇女出门要身背精致的 篾箩。男女不戴帽,多 披头散发,赤足。

男子出门必佩砍刀、弩弓和箭包;妇女头披大花毛巾,项戴 料珠。独龙族纺织手艺比较发达,所织麻布线毯质地优良,色彩谐调,特色鲜明。

云南独龙族

8、 哈尼族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

哈尼族人多居住在云南省的西部德昂族服饰,是一个开垦梯田种植稻谷的山地农耕民族,独特的生存环境形成了哈尼族多姿多彩的服装服饰文化。

哈尼族服饰千姿百态、色彩斑斓,有100多种不同的款式。为了适应于梯田农耕劳动,服饰具有共同的刺绣图案、装饰物品和审美色彩,这是哈尼族服饰的基本特征。哈尼族以黑色为美、为庄重、为圣洁,黑色是哈尼族服饰的主色调,服饰上的装饰物品和刺绣图案,实质上都是自己民族生存区域地理环境的折光,也是对祖先英雄业绩的缅怀和记述。

哈尼族一般喜欢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土布作衣料。男子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裹头。西双版纳地区穿右襟上衣,沿大襟镶两行大银片,以黑布裹头。

哈尼族妇女一般着无领右襟上衣,穿长裤,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胸前和裤脚皆镶彩色花边。西双版纳及澜沧一带,妇女穿短裙,裹护腿,胸前挂成串银饰,戴镶有小银泡的圆帽。墨江、元江、江城一带妇女,有的穿长筒裙或皱褶长裙,有的穿稍过膝盖的长裤,系绣花腰带和围腰。妇女一般喜欢带耳环和耳坠,不少地区还带银制项圈和大手镯。妇女是否已经结婚在服饰上有明显的区别,有的以单、双辫区分,有的以垂辫和盘辫区分,有的以围腰和腰带的花色区分等。

云南哈尼族

上一篇: 微胖女人也可以“闭眼入”的超模裤,轻盈优雅,穿上更显大气
下一篇: 胖壮的身躯没让她自卑,衣服穿搭变得十分吸引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