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牛仔穿搭,这个七夕我想做个甜酷女友
145 2025-01-24
文| 铅笔道 记者 邵希
►导语
“我热爱将时光浪费在美好事物的生活方式。""但我是一个商人,商人就要赚钱。”
既文艺,又务实,说出这两句话的是同一个人。如今她正用商人的心思经营着自己最喜欢的事物。
2015年2月,热爱画画、舞蹈的她上线了产品“取暖”,对接用户和各类工作室。工作室提供画画、插花、烘焙、帆船等体验活动(课程),C端用户可在线预约、支付,并上传活动心得。
◆ “取暖”产品图
邓宁说,她是山西人,家中世代经商,身上太多晋商的影子。坚持公司要有造血能力的她,一开始就对接B端客户(互联网公司等),将工作室的活动打包销售,赚取利润差。到去年11月,月流水达到80万。
早期的活动场地主要是各个工作室。8月之后,为了辐射更多人群,她为手艺人包装课程,让他们到环境更好的艺术空间、咖啡厅等地授课,营造更好的用户体验。由此,可适当提高课程价格,“取暖”获得价差。
目前,“取暖”覆盖了北、上、广、深等4个城市,3500多家工作室入驻,已有23万用户。
2015年,她相继获得泽厚资本的200万投资,紫牛资本的500万投资。
注: 邓宁已确认文中数据真实无误,铅笔道愿与她一起为内容真实性背书。
连接工作室与用户
眼前的邓宁,皮肤白皙,戴着一副黑框眼镜。她扶了扶眼镜,笑着说:“我的眼睛就是小时候画画、练字给弄坏了。那时天天在地下室,盯着静物,一画就是大半天。”
长大后,邓宁前往美国求学,收获了更丰富的生活方式,“我爱上了跳舞,探戈、Salsa.......我也会在冬天滑雪,夏天潜水、玩帆船。”
2010年回国后,声色生活戛然而止。她来到上海,进入一家咨询公司,过着忙碌而规律的上班族生活。
灵魂深处,不安分的因子在徘徊。她是山西人,世代经商,爷爷是国内最早一代从事涂料生意的晋商。她说:“我从来没有朝九晚五的想法。”
同时,她无比怀念那些“将时光浪费在美好事物上”的日子。“和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学着怎么做一个钱包、木椅,怎么拍照、写书法。我不想因此成为一个手艺人。但这是生活的态度,精神上的成长。”
当心中渴望强烈滋生时,她不断从大众点评、58同城搜索跳舞、画画等活动,但寻找的过程分散精力,质量参差不齐。
两年后,她选择离职。那时也没想好做什么,“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一年中,她陆续走过日本、台湾等地,决定忠于内心,围绕美好生活方式创业。
◆ 团队合影
2014年6月,她回到广州,寻找办公室,想要打造一个平台——“取暖”,连接工作室(舞蹈、花艺、绘画等)和C端用户。“以往有人开了一个画画工作室,却不知道怎么招生、寻找场地、传播。我们可以帮助工作室完成这些工作,C端用户在平台预约、购买课程。”
搞定工作室
要想给用户提供活动,先得找到供应方(工作室)。喜欢跳舞的她,想从舞蹈入手。“舞蹈的黏性强,包含了很多社交元素,暧昧的感觉也许更契合互联网需要的噱头。”但真正开始做时,邓宁碰了一鼻子灰,来自供应方的质疑声较多。
“‘取暖’是什么?”“我们有公众号就行了,为什么要放在你这里?”“上面的工作室会不会很Low啊,别拉低了我的水准!”“行行行,实在要放也行,你得给钱补贴。”
她看准了一家舞蹈室,其发起人是来自法律界、金融圈的各界人士。他们在周末的晚上邀请学员,大家穿上染色系的裙子、搭配一双金色高跟鞋,在恰到好处的灯光与音乐中起舞。
邓宁想要舞蹈室主人的微信,结果被直接拒绝:很忙,没时间。
正好那段时间,邓宁时不时在个人微信公号写文章,其中一篇写到“闲暇定终身,本质工作是什么不重要,你的第二重身份让生活精彩”。在文中,她提到了舞蹈室这群玩跨界的人。有位恰好是她与舞蹈室主人的共同朋友,她请其帮忙转发。舞蹈室主人看到文章后,竟然主动在微信后台留言,希望可以认识一下。
看着后台的信息,又想到自己刚被拒绝,觉得挺尴尬。她特意申请了小号,和对方沟通。那篇文章让他们确定了彼此气味相投,合作很快达成,“广州最好的舞蹈室”入驻平台。
之后,接触工作室变得更顺利。邓宁挨家跑,她定下的硬性标准是地理位置便利,装修有品位;软性标准则是工作室的气质、素养,这些主要通过聊天来看。
2015年2月产品上线,70多家工作室入驻平台,包括舞蹈、烘焙、绘画、插花等。界面采用瀑布流式布局,以此呈现活动、课程的信息,用户可在线预约、支付;课程结束后,用户还可发布心得。
同一时间,邓宁拿到了泽厚资本的200万元天使投资。
不抽佣金
看到这里,没有人会怀疑邓宁是一个追求生活品质的文艺女性。但也就是这个看着文文弱弱的她,清醒冷静地说:我是一个商人,我身上流淌着晋商的血液。
“我的初心是想做一件喜欢的、有价值的事情。但本质上讲,我不会用公益的方式,也不会用一直烧资本的方式去实现它。开公司的持久之道是造血能力,最起码要把基本的人工、房租解决。”
产品上线之初,她便将各工作室的业务打包销售给B端企业,“取暖”从中赚取利润差。“我们为周生生珠宝、互联网团队等提供团建服务。原本企业员工的福利是月饼券之类,我们将其变为一次帆船旅行、骑马活动、花艺体验等。”
由于“取暖”不对入驻工作室收取佣金,相当于免费为工作室招生、包装课程、对接场地等,因此能与工作室、老师维持了良好的关系。不少老师愿意以成本价、或免费为企业授课,“烘焙、插花可能就收一个物料费用,中医养生的讲解则是免费。”
进入5月,“取暖”积累了不到10万注册用户,不少来自To B业务。企业客户的收入基本解决了公司的人工开支,到去年11月,该部分流水达到了80万。
设置用户门槛
在B端业务开展的同时,C端业务也在进行。广东地区的客单价不到100元,每天的订单量约为70~80单。
邓宁总觉得哪里不对,直到一天面试员工。一位按摩小弟上门来,面试地推岗位。他自称是“取暖”的忠实用户,一口一句,我好喜欢“取暖”呀。邓宁没有感到欣喜,心中暗想,“取暖”到底做错了什么,让你这么喜欢?
她认真地反思:“这完全不是我的目标用户,产品是有问题的。”这是因为刚上线时,“取暖”对课程价格没有限制。“那时我们有非常贵的体验,也有完全免费的活动,这样就导致我们对用户理解很模糊。”
邓宁为理想中的用户画了一幅像:不是学生妹,也不是“一身淘宝感觉”的人,而是一群知识结构复合、有强品牌认知度的人,他们在衣食住行上有自己的倾向性选择,比如他们知道独立设计师有哪些,知道怎么海淘一瓶洗发水,既看财经类新闻,也读读冯唐这样的文艺咖。“因为你不仅仅烘焙、插花,参加活动的人要彼此认可,有共同话题,才有可能相约玩其他的。”
5~6月份,她升级了团队。之前招的都是清一色的广州在校大学生,但学生似乎还不够理解那种生活方式。只得重新招人,“比如独立设计师品牌出来的PR,周游世界各地的自媒体达人等。”
新同事作风就不一样了,他们更擅长捕捉手艺人。“有时出门吃饭,路过一家男装定制店,他们就进门逛逛,与老板聊天。本来老板从来没举办过活动,但没关系,他们主动邀请老板来‘取暖’开课。”
◆ 插花活动现场
同在五月,恰逢韩国的一位爱马仕插画师到广州宣传新书《有花真好》,邓宁联系上对方后,携手打造了一堂插花体验课。推出之后,很快就有四五百人报名。但课程每周只有两次(周六、周日),每次20个名额,定价分别是698元和898元。
邓宁把几百位报名者拉群,工作人员挨个筛选,“看看他们的朋友圈,了解他们的工作背景,金融的、外企的、颜值高的……这样大家的体验更好一点。”
插花活动是“取暖”爆点,此后App每天约有100~200下载量。
重新包装课程
用户数量上扬,工作室的体验仍然参差不齐。
8月的一天,邓宁随机报名了一个烘焙工作室活动。她循着地址,开车进入了一个民宅区,在楼下转悠了好一会儿,也没能找到停车位。一看时间,迟到了10分钟,这时工作室老师的催促电话响起:“你怎么回事?为什么迟到了?你知道我今天发烧了吗?”
一通劈头盖脸的责备,让邓宁生气又委屈。但她更感到困惑,难道市面上优质的供给方真的那么少吗?
其实不是。她看到的更多是:手艺人正在汹涌澎湃地生长。“比如有很多公务员,他们在家学习烘焙,那么可以由我们提供场地,一手抓起手艺人,一手利用闲置的场地资源。对于场地来说,可以增加店内的人流量和消费。”
不收佣金的“取暖”还从中找到了获利的可能。“比如手艺人在798工作室教人做戒指的价格是100元/2小时。我们就请他到地理位置更便捷、环境更好的艺术空间、咖啡厅、书店等教课,辐射到消费能力更强、价格敏感更低的人群,课程价格变成150元/2小时,多余的价格由‘取暖’获得。”
10月以来,邓宁获得紫牛资本的500万投资。她将“取暖”扩展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现已有23万用户,与3500多家工作室合作,平台上的独家活动比例超过50%。
未来,邓宁还会将课程玩出新花样,比如帆船和舞蹈、画画和私厨的跨界搭配。此外,她仍会用心打造已有8万用户的公众号——“取暖生活美学”,将其作为重要的导流渠道。
“我们关注一个人如何将生活过得像花一样,自己动手磨刀、制作器具。如果读者被感染,可以在‘取暖’中寻找相似的体验。”
读完文章,求报道的创业者请加微信号staaart824;
文章原创,如需转载,请加微信号meera003;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铅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