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组神奇的特效化妆作品!化完妆简直像换了个头?
176 2025-01-24
在汉服的制作中,缂丝和刺绣决定了高规格服饰的图案纹样,也是汉服的质感体现的关键部分,二者都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刺绣是在丝绸上用丝线进行创作,所以摸上去刺绣的部分是略微凸起的;缂丝是在织造的时候,通过挑经显纬的方式刻画出内容,整个作品仍然是一个光滑的平面。
工艺的不同也就带出了缂丝的另一特点——双面性,即两面都有图案,正面和反面的图案是一模一样的。
缂丝因为织造过程极其细致,往往数月甚至一年才能完成,历来就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这种复杂而精湛的技艺最重要的是用在帝后的服饰、御真(御容像)等,在汉服的制作中也有着非常多样化的应用,局部可以用在补子、团龙、团凤上,也可以用缂丝面料做整件衣服,还有如缂丝团扇、缂丝欣赏画、缂丝台屏等生活用品。
缂丝也是唯一在丝织业中无法用机器代替手工的工艺。南京市雨花台区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师张磊在复原缂丝上做了很多实践,曾参与修复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的“缂丝十二件”,也给国内外不少博物馆修复过古董缂丝团扇和出土的汉服文物,包括大名鼎鼎的万历皇帝“十二章龙袍”。
复原龙袍、补服等最要紧的是尊重古人的原创。出土文物原来是什么图案,我们就要做什么图案;它原来什么颜色,我们就要尽可能去接近、还原它当初的绚丽多彩。
我们不但要研究它的材料、配色、用线,还要弄清楚古代裁缝、工匠的一些缝制手法。虽然难度非常大,但这就是复原的意义,不但要传承手工艺,更要传承古人优秀的文化。汉服是华夏之美的代表,汉服的发展也是非遗技艺发展非常重要的实践。
和汉语、汉字一样,汉服也是绵延数千前的文化传承。汉服热不是一时之风,喜欢汉服、日常穿汉服的人会越来越多。当然,中华服饰文化的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产品化也要与时俱进,做好多元化,汉服也是完全可以应用到各种功能和场景上去的。
中国历来被称为“衣冠王朝”,《汉书》对“华夏”做过解释:中国有礼仪之大,谓之夏;有服装之美,谓之华。衣服是华夏民族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从古至今,什么身份的人穿什么样的衣服——皇帝的衣服上可以有五爪金龙,很多朝代规定了士绅阶层才能穿真丝和刺绣,而商人再怎么有钱也不能破格。丝织品历来就是一个身份的象征,而丝织品上通常会有刺绣,所以刺绣也成了真正的奢侈品。
在苏州“向红绣府”第二代传承人、工艺美术师府涵璐看来,汉服热一点儿也不新鲜。穿着飘逸的汉服去苏州园林里拍照,和曾经去景区租一套格格、太子服装照相的行为异曲同工。“本质都是爱美、爱打扮、想体验不一样的角色。”
为什么在公园、景点甚至大街上穿汉服的人越来越多了?原因可能很多,文化自信越来越强可能是主要原因。汉服不仅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同时也是一个窗口,透过它可以让更多人领略传统手工艺和传统文化之美;它还是一个载体,将包括刺绣在内的各种传统手工艺运用起来。
年轻人对汉服的喜爱会埋下一颗种子,开始只是租一套汉服拍照;年纪、阅历和消费能力提高后,会慢慢欣赏刺绣之类的高级定制华服。苏绣作为一门悠久的国家级非遗,可以为汉服增光添彩,希望能有机会和高端汉服品牌或者工作室合作,相信两者的结合可以更有力地推动国潮复兴,唤起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喜爱。
千层底布鞋历史悠久,甚至可以一路追溯到2200年前的秦朝。“中国布鞋第一家”内联升的第五代非遗传承人任晨阳,还记得在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中看到过一尊跪射俑。“发丝、掌纹以及鞋底的麻绳都清晰可见,鞋还分级别,跪射俑的前脚略微上翘,将军俑翘得更高,‘趾高气昂’估计就是从这儿来的。”
其实,千层底是个比喻的说法,以制作朝靴起家的内联升,最早制作官靴用的是宣纸,到了民间,老百姓用旧衣服、旧布一层层堆积做鞋底,堆积多了谁也不会去数,“千层底”的寓意就是耐穿。但现代人物质条件好了,谁也不会逮着一双鞋穿,对耐穿的需求远远不如追求时尚与彰显个性重要,千层底还有市场吗?
内联升千层底制作技艺第五代非遗传承人 任晨阳
这个问题18年前刚来内联升的任晨阳也想到过,“刚来的时候觉得哪哪都老:品牌老,产品老,师傅老;男鞋为主,女鞋很少;款式少,颜色只有黑灰蓝;客户以中老年人为主,没什么年轻人穿。”但千层底毕竟是上千年劳动人民的智慧,天然、养脚、透气、排汗、有文化底蕴、也有匠人精神……千层底其实需要的是守正不守旧,与时俱进。
近年来,内联升先后和电影《大鱼海棠》、综艺《国家宝藏》、游戏《王者荣耀》等IP合作,推出多款联名手工布鞋,引入了让年轻人认同的时尚元素。比如,在蚕丝鞋面刺绣海棠花以及大鱼“鲲”,甚至把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搬到了真丝鞋面上;“越王勾践袜靴”则借鉴球鞋,把湖北博物馆藏的“越王勾践剑”上的纹饰印到了用飞织面料制作的鞋面上,连鞋盒都做成了一个书卷……
而近几年汉服回潮也为千层底走进年轻人提供了机会。“汉服和千层底是官配,尤其是明式的犀角鞋、翘头鞋。走路的时候裙摆搭在鞋面上,既好看也不会绊倒。男士的复古官靴和皂鞋除了古装,还能搭配日系休闲风和棉麻衣服。”
花丝镶嵌又叫细金工艺,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技艺,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叫作“金银错”,“错”的意思是将金属涂覆在青铜器的表面以作装饰。后来人们发明了制作金银细丝的工艺,就开始用细丝来制作工艺品。
花丝镶嵌的工艺复杂而且繁琐,第一步是拉丝:将金银条放在轧条机上压制成粗细合适的方块,置入专用的手工拉丝板进行拉丝。拉丝板由粗到细排列着四五十个不同直径的眼孔,由大到小依次通过每个眼孔,有时需要经过十几次拉制才能得到所需的细丝。拉丝的力度要适中,中间不能拉断,目前最细的花丝直径可达0.16毫米。
丝只是原料,花丝工艺要用到掐、填、焊、堆垒、攒和编织等基本手工技巧进一步创作;镶嵌工艺则是将各种不同的技法应用于金属片上,做成各种形式的托座,再把各种宝石嵌在其中。花丝镶嵌工艺在清朝发展到了极致,与景泰蓝、玉雕、雕漆等八大工艺门类合称为“燕京八绝”。
清朝灭亡之后,匠人流落到了民间。据北京东方艺珍花丝镶嵌厂总经理、非遗传承人陈玉杰介绍:“从1958年起算,我们厂的花丝镶嵌工艺已经传到了第六代,鼎盛的时候工厂大概有一千六百人。”工厂现在采用了专业化、产品化分工,还会参与各种文物的修复,包括1957年定陵出土的万历皇帝的金丝翼善冠和孝端皇后的九龙九凤冠等。
北京东方艺珍花丝镶嵌厂总经理、非遗传承人 陈玉杰
从为皇家饰品服务到走入现代社会,花丝镶嵌因其独特审美价值,在首饰、挂件、摆件上仍然应用广泛,也常常被选作国礼送给第一夫人。花丝镶嵌气质高贵但并不一定昂贵,如果用银丝,几百元也可以拥有一件小挂件,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
花丝镶嵌与时俱进的主要挑战是设计人才和工艺匠人的融合与匹配。陈玉杰相信,只要做好了产品升级,黄金类市场还是很广阔的,“婚礼、生子、生日、家族传承等等都用得到。这些消费场景里人们对价格也没那么敏感”。
汉服搭配的饰品主要分两类,一类是珠、花,另一类就是各种金属工艺。“按理说,这里应有花丝镶嵌的一席之地。但是汉服热对我们的推动还不太明显。穿汉服的人主要是想穿得美,可能不知道也不太在意应该搭配什么样的首饰或者配饰,购买力也有限,不会买特别贵的东西。”陈玉杰坦言。
不过,从风格和气质上说,倒有一些单品有机会脱颖而出,“我们现在把虎符(古代一种金属制的虎形调兵凭证)图案用錾刻的工艺做成吊坠,既有历史文化也有精湛工艺,同时也很好看,可以搭配汉服甚至日常上班的衣服。”
编辑 / 王子腾
文 / 刘利
图 / 仲春之会
新媒体编辑 / 季秋
新媒体设计 / 王愈哲
本文刊载于
《时尚旅游》10月刊《西安醉后是长安》专辑,
此处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