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丹麦王妃惊艳了!穿衣松而不垮,鞋子带点低跟,美得很高级
174 2025-01-20
什么人用手动剃须刀?应该说体验过手动剃须刀的人,大部分都会对手动念念不忘,不再满足于只使用电动。剃须作为每个男人清晨的加冕仪式,剃须该选择手动or电动呢?电动是为了高效省事,手动则是为了清洁舒适,拥有“第二把刀”的完全形态才是每一个男生的最终归宿,了解它们的特性,搭配使用才能够事半功倍。
我对于剃须刀最早的记忆源于阿公(爷爷),阿公总是睡到临近中午时才会起床,而后他会先吃上鸡蛋 + 牛奶当作一顿早午餐,就是放在当下的年轻人中,也算是别有风范了。
▼ 阿公和我
饭后,阿公就开始洗漱了,我时常见他拿着白色刀柄的直剃刀,在一个长条牛皮布上荡几下刀。然后再洗一把脸,并用肥皂给花白的胡须上起泡,再对着一个老式的小桌镜自顾自的剃起了须,最后再用毛巾抹去残渍,就齐活了。
▼ 直剃刀剃须示意图
我总是站在身边,听着直剃刀刮过阿公粗糙的胡须时发出的摩擦声,心想今天不用担心胡须扎我的脸了。而我更加好奇的是,这充满仪式感剃须的体验,何时才能够感受到。
可惜到了我爸这一辈,电动剃须刀开始走向千家万户,手动剃须刀开始变得小众。他的表弟,也就是我的表叔,从法国给他带回来一个电动剃须刀,让他爱不释手十余年,我自然也就没有从父亲那里继承到手动剃须刀的体验。
后来当我开始上学的时候,在一篇的文章中才读到了街边剃头匠的修面工艺,故事中一名剃头匠,凭借着手艺精湛,为老一辈的街坊邻居们剃头修面,拿着剃刀一磨一荡一刮一弹一响,这种相当享受的过程在作者的笔下活灵活现。
不过伴随着电动理发刀的普及和美容美发手艺的规范化,这种手动剃头修面的传承就逐步式微了,随着老一辈人的离去,再精湛的剃头匠也只能闲在躺椅上,最终走向没落。当读完这一段的时候,至今让我唏嘘不已,既有对于时代更迭的感慨,也有没能体验过的遗憾。
当我和爸妈第二次搬家时,迎来了转机。新家附近有个老旧国企的大院,需要通过一条狭长的甬道,甬道中段恰好就有一个五六平米见方的理发室。而主刀的就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傅,我也在此第一次体验到了手动剃须的快乐。
老师傅在剃头时已经是电动理发器为主了,但在修面的手艺上还保留着传统风范,拿着一个折叠的直剃刀,为我刮去了嘴唇和下巴的胡须,还细致的修了两鬓、颈部的毛发,当刀片刮过后颈时有种阵阵的酥麻感,至今仍有所怀念。
后来随着我背井离乡读本科读研之后,就再没找到这种剃头修面的小店了,只剩下快餐式的托尼老师们,剃须工具也变成了了然无味的电动剃须刀了。
虽然没有了手艺精湛的老师傅们,但我在下榻酒店时,也会尝试着用酒店备品中的一次性剃须刀,来重温下手动剃须的快感。不过,酒店备品的质量一般,我也是不止一次的刮出了小伤口,只能说痛并快乐着吧。
为了追求更加舒适性和体验感的手动剃须体验,我也就开始给自己选购高品质手动剃须刀了,这就遇到了曾经每一个男人都绕不开的品牌——「吉列」。
“吉列之父”金·吉列(King C. Gillette)并不是发明了剃须刀,而是如爱迪生一般改良了它,在 1901 年推出了可替换刀片 + 刀架的剃须刀产品,引发了行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剃须方式。
随后,一战、二战中为了让士兵方便佩戴防毒面具,同时提升军纪面貌,剃须刀开始成为必要的军需品,高效便携的吉列可替换刀片剃须刀拿下了军方大单,一直延续到了战后的生活,受到了全球男性广泛喜欢,成为了剃须行业的领军品牌。
在商业模式上,吉列创新性地采用了低价开路(刀架) + 耗材回本(刀片)的商业模式,再次拉动了吉列品牌的爆发式增长,销售规模增长了 10 倍,站稳了手动剃须刀的行业龙头地位,至今还活跃在各个追求品质生活的男士家庭中。
我时常在想,如果爷爷还健在的话,我肯定会给他买一套吉列的手动剃须刀,让他感受一下当前手动剃须所带来的舒适感了。等我以后有了孩子,如果是个男孩,我应该也会从手动剃须开始教他,并告诉他这是来自我爷爷辈的生活方式,而今也可以是你的,或许这就是传承的魅力。
很多朋友对于自动剃须刀和手动剃须刀的认知,只是单纯从「电动」和「手动」的效率上做出了划分。但实际上二者从底层技术上就是存在差异的,导致了它俩的剃须体验也不尽相同。
「手动剃须刀」的原理是通过锋利的刀片从胡须根部切断,吉列这样的剃须刀组往往会将多个刀片拼在一起形成渐进式的刀片排列,可以实现更好的深层剃净效果。「电动剃须刀」的原理则是通过电动马达,驱动剃须刀头旋转或者往复来切割胡须,但因为速度过高,反而容易对胡须形成拉扯,导致切面不齐。
电动剃须刀因为运动幅度大,往往需要有一层金属网来保护,所以胡须实际上是插入网内切割,有点像是我们理发时,理发师垫着梳子剃头发。所以如果胡须高度比金属网矮,那么这就是电动剃须刀的能力极限了。
而手动剃须刀因为直接将刀片贴合在皮肤上,可以触达胡须根部,所以在剃须的洁净度方面要明显强于电动剃须刀。我的胡须生长旺盛,长时间使用电动剃须刀后,依旧会残留一截,摸起来有些粗糙,给人一种没剃干净的感觉。
尽管手动剃须刀具有剃须清洁度高、重量轻便、几乎没有噪音、价格便宜的优势,也存在着一些缺点:诸如必须要搭配剃须泡沫,湿剃才能使用,对于缺乏水源、镜子的户外场景就无法兼顾,对于新手而言容易划破皮肤。
而电动剃须刀恰好弥补了手动剃须刀这些缺点,使用场景更加灵活,操作简洁高效,而且不易刮伤皮肤,对于新手比较友好。因此我更建议成年人选择全都要,既要有电动剃须刀的灵活高效,也可以有手动剃须刀的精致洁净。
所以电动剃须刀与手动剃须刀很适合作为繁忙与闲暇时的轮替,忙时用电动剃须刀简单对付一下,保持基本的面部整洁。闲时再用手动剃须刀湿剃,做好深度清洁。还有就是需要整理仪容仪表的重要时刻,都少不了手动剃须刀的参与,比如在我 7 月下旬的婚纱照拍摄前夕就要靠吉列剃须刀的帮忙了。
除了性能上的区别,手动剃须和自动剃须在体验上也有不小的差异。电动剃须刀就像一个工具般,你摸着下巴凸起的胡子时,就摸出了手边的电动剃须刀,顺手给下巴和嘴唇处磨一磨就可以了,可以说是一项毫无感情的清洁流程,清洁效果勉强看得过去。
但当我用到手动剃须刀时,那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首先在心理上就有一种仪式感的加持,我会先用面巾敷脸,然后使用吉列的剃须泡敷在胡须毛发处起到软化和润滑的作用。最后再用手动剃须刀慢慢地剃尽嘴唇、下巴、颈部、两鬓多余的胡须毛发。
上图就是我蓄须一周之后和使用了吉列手动剃须刀清洁的效果对比,胡须密集处都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清洁,同时两鬓和颈部杂乱的毛发也被剃除殆尽,几乎看不出明显的痕迹了,人似乎都年轻了 5-10 岁,果然关键时刻还得是吉列。
最后,我们来聊聊如何挑选一款适合你的手动剃须刀,此处自然绕不开现代手动剃须刀的鼻祖和龙头——【吉列】。吉列的剃须刀产品线还是相当丰富,其中比较推荐大家选择「5 层渐进式刀片」的系列产品。因为多层刀片接触面积大,剃须的时候操控感和跟手性更好,同时剃须能力也更出众一些,下面我来跟大家分享一下用过的引力盒、极光及热感系列。
❶ 经典系列:平价优质吉列引力盒
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平价优质的「吉列引力盒」,相信这也是大部分尝试手动剃须刀男士的第一站。1 刀架 + 6 刀头 + 1 磁力底座的价格在 249 元,差不多是入门水准电动剃须刀的价格。
引力盒系列虽然是吉列 5 层刀片的基础款,但丝毫不影响它的精致。从外观设计来看,它采用了三段式设计,顶部是一个弧形金属件夹住的顺贴球,中部是一个人体工学设计的防滑橡胶手柄,尾部则是一个印有白色 Logo 的黑色金属杆,底部还有一个立式磁力底座。
换到背面,就可以看到顶部的「5 层渐进式刀片」,渐进式刀片排列,可以实现更好的深层剃净效果。刀片的前段还加入了杂须助力梳,可以为刀片顺直胡须,后段则是橘色的亲肤润滑条,遇水释放润滑力,剃须同时帮助保护皮肤,减少使用过程中刮伤面部。
引力盒系列的刀头与刀架的衔接处有一个「FLEXBALL顺贴球」的设计,弧形的金属件中固定有一个塑料扁球套件,球体尾部还衔接着一个柔性铁片,为顺贴球的转动角度进行限位,提升操控性。
顺贴球科技实现了剃须刀在水平方向 24° 的摇摆,同时刀头模组还可以垂直方向上 40° 的俯仰摆动,水平+纵向的自适应调节就可以 360° 贴合面轮廓,满足不同脸型使用需求。
在清洁完成之后,水下冲洗即可,而后就摆放在磁力底座上晾干。
当使用过一段时间,感觉刀头钝化或者不太灵敏之后,按压顺贴球尾部就可以轻松弹出刀头,拿出备选刀头,咔哒一声嵌入即可换新,非常省心
❷ 新晋爆款:持久干净吉列极光刀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的是吉列的新晋爆款「极光系列」,算是引力盒的小幅升级款了。从产品 339 元的售价可以看出对标的就是主流级的电动剃须刀竞品,所以极光系列必须得有点儿看家本领才能站得稳市场。
从包装设计来看,吉列极光系列就和其他两个系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直接送了一个亲肤材质的旅行收纳盒,而非热感系列与引力盒系列的纸质包装。
包装内部被一块塑料隔板分割开来,左侧是刀片和金属底座,右侧是固定好刀头的刀架部分了,一共四个刀头。这一套收纳盒平时拿来出门使用都是倍儿有面子,放在家里也比纸质包装亮眼许多。
接下来看看正主——刀架,极光系列的整体设计感要比三段式的引力盒更强一些。
它采用的是富有光泽的金属手柄外壳,中部是一个黑色的橡胶区,便于食指按压防滑,底部是一个仿水滴式的立式金属底座。
翻过面来看,你就可以看到极光系列最大的亮点了——「极光净澈条」,绿色的条状结构上遍布着密密麻麻、层层递进的小贝壳凸起渐进设计。
极光净澈条的作用在于在接触到剃须刀片前,帮助去除死皮暗沉,很适合平时容易出油长痘的朋友。
同时在刀片部分,极光系列搭配了纳米级 5 层刀片,可以由外向内层层剃净,搭配上极光净澈条,即时是内生须也不会放过,持久干净一整天。
此外,在刀头与刀架的接触位置,极光系列同样加入了「Flexdisc 顺贴盘」结构,相比于引力盒的顺贴球结构更加简洁美观,让刀头更优雅地实现了水平方向的摆动。同时刀头也可以在垂直方向,进行一定角度自适应俯仰,以此契合不同角度剃须需求。
在实际使用的体验中,极光系列的净澈条可以提前刮去一些死皮或者暗沉,展露新肌,让刀片直接接触胡须。而且从握感上,极光系列的微曲面握柄要比引力盒更加舒适。就是这些小细节,支撑起了极光系列的差异化体验。
作为引力盒的升级款,极光系列自然支持全身水洗,这就是手动剃须刀的优势之一,如果是电动剃须刀,基本上只有中高端才会标配。
极光系列的换刀头也相当省事,顺贴盘上有一个箭头,向下按压之后就可以把刀头弹出,剩下就从备用刀头里面卡入就能使用了。
需要注意的是,极光系列的极光净澈条是固定在刀架上,所以日常使用的时候,还是需要注意保护,避免受损影响功效。
❸ 高端旗舰:奢享SPA吉列热感
最后给大家介绍的是吉列家族的旗舰担当——「吉列 LABS 热感剃须刀」,可能在大家的传统认知中,手动剃须刀只有极致工业设计,但吉列显然玩出了不一样的黑科技路线,打破了手动剃须刀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固有印象:我可以不用电机,但我可以用电啊,这就是热感系列的卖点了,当然 1 刀架 + 2 刀头 + 1 充电底座的价格也来到了千元级别,对标的就是旗舰级的电动剃须刀产品了。
从产品外观来看,吉列 LABS 热感剃须刀是最结实也是颜值最高的一款,它的背面造型有点像极光系列的放大版,但有所区别的是热感系列中部设计了一个长条形的电源指示灯和圆形按键,同时黑色的磨砂区域更大,底部则是一个支持无线充电的磁力底座。
吉列热感剃须刀在保留了引力盒锋隐系列的润滑条、渐进式刀片排列、智能悬浮刀头、5 片纳米超薄刀片等基础上,在刀片的前端加入了一个的「恒温热感感应条」。
这个恒温热感感应条能在 1 秒内瞬间加热,同时拥有 43℃ 和 50℃两个温度可选,让脸部轻松享受“热石SPA”。同时剃须刀的内部设计有 4 片智能感应器,以此精准控制温度,避免对皮肤造成刺激。
日常使用的时候,单击电源键之后,条状指示灯闪烁,待恒亮时说明就已经达到恒温。此时再长按电源键,就可以在 43℃(黄色)和 50℃(橘色)两档间切换,同时搭配记忆功能,开机就是上次的档位。
通过红外热成像仪可以看到,吉列热感剃须刀在开启后 1 秒内就迅速从常温状态升温至 45℃ 左右,并且还是智能恒温状态。如果一会温热一会过热,用户感受肯定不行,所以这种体验细节都得到了兼顾。
我对比了下两个档位之间的温度,可以看到 43℃ 档位下实测的温度范围在 41-43℃,而 50℃ 的档位时,温度在 46-48℃ 左右,考虑到红外热成像仪的偏差,可以认为是符合档位标准的。
吉列热感剃须刀供电依靠的是内置的电池组,当你把它放在磁力底座上时,底座就会为其进行供电,此时的剃须刀和底座都会亮起白色的呼吸灯,充电完成后就会自动熄灭。
吉列热感剃须刀的刀柄上也搭载了「Flexdisc顺贴盘」结构,刀头自然也具备水平 + 垂直方向上的摆动能力,可以无缝贴合面部轮廓。
就我实际的剃须体验而言,吉列热感剃须刀的感受是相当奇妙的,不同于引力盒系列和极光系列,它的发热感让我有种一边敷着热毛巾,一边剃须的温暖体验,如果说前面两者是一种剃去污渍的清洁快感,那么吉列热感剃须刀无疑是种 SPA 级的护肤享受了。
想象一下,你在气温较低的冬天时,如果是传统的剃须刀,接触皮肤后是冰凉的不适感,而吉列热感剃须刀则可以带给你毛巾热敷般的剃须体验,相比之下是不是感觉它的价值就凸显了出来。
在清洁完成之后,你依旧可以拿着吉列热感剃须刀进行全身水洗的清洁,完全不用担心露电或者损坏内部电路一类的风险。
同时吉列热感剃须刀的刀头也是可替换设计,不过卡扣要比极光系列紧上一些。
值得一提的是,极光系列和热感系列的刀头是可以互换使用的,仅仅是颜色上的区别。
吉列热感系列的刀头跟极光一样都是关键部位集成在刀架上,所以大家日常使用还是需要小心呵护。
最后给大家一些购买建议,如果是第一次购买电动剃须刀的童鞋,可以考虑先从「吉列引力盒锋隐致顺剃须刀」入手,尝试下吉列的手动剃须刀。如果你有一定的进阶需求或者是容易出油长痘的朋友,那么可以升级到「极光剃须刀」系列,解决死皮暗沉的清洁死角。如果你有大把的预算,希望拥有极致舒适的手动剃须体验,那么「吉列热感剃须刀」应该就是你的终极版本答案了。
给大家算下使用成本,单个刀头的成本在 30 元左右,可使用 2-3 个月,换算下来日均耗材成本 3-5 毛,如果算上刀架和泡沫,大概会再贵上几毛,总计看下来还是比较划算,年均成本在 200-300 元左右。如果你像我一样电动剃须刀 + 手动剃须刀搭配使用,那么使用成本将进一步降低。
手动剃须刀是剃须的起点,吉列在此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一环,如今已然成为了手动剃须刀的行业龙头,也期待着吉列继续敢于探索,不断超越,为全球男性创造更优质的剃须体验。
分享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耐心观看,我是 Geek 研究僧,一枚爱好测评的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