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也较真儿”之《三堂会审》中,苏三的头饰到底该为哪样?
139 2025-01-20
山南市处于雅鲁藏布江畔,以盛产羊毛编织的氆氇而远近闻名。氆氇是藏族百姓手工生产的一种羊毛制品。相传已经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从寺院的僧尼们穿的绛红色袈裟到民间老百姓穿的曲巴(藏袍),以及邦典、羊毛毯、藏靴、马鞍垫、金花帽等都与氆氇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山南市的扎囊县被人们誉为“氆氇之乡”。
据说,历史上的扎囊县人多地少、资源匮乏,当地的民众一直以来用手工制造为副业,传统的民族手工业由此在雅鲁藏布江沿岸萌芽发展。其手工氆氇色彩鲜艳、图案丰富、质地优良,而且其形、身、面、边都颇有讲究。由于扎囊悠久的工艺历史和精致的品质,于2013年5月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品”认证。现今,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氆氇不但是藏族百姓日常生活中必需品,还由于它独特的手工纹理和民族风情,成为手包、服饰中的时尚元素广受人们喜爱。同时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其工艺技术变成扎囊,甚至山南发展国民经济、提高群众收入,并继续可以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服务大众的一张重要名片。
羊毛是氆氇的原材料,因此,对羊毛的选择非常考究。首先,氆氇选料必须是绵羊,而且必须是山南、拉萨、日喀则等地的羊毛才可以。藏北的羊毛因为比较粗而不适合做氆氇,它们更适合做地毯。剪羊毛也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羊毛剪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最终所生产氆氇的成品质量。剪下的羊毛必须是成片的,而且要既快又整齐,剪好之后裹成团。只有两岁以上的成年羊才可以接受换衣剪毛。因为做一件氆氇藏袍,至少需要7—8只成羊的羊毛,所以说羊毛是绝对不能随便浪费的。
依据绵羊毛质地的不同和精细差别而分为不同的等级。优等品是“协玛”氆氇,还有“布珠”“协廓”“卡夏”“提玛”等不同等级的氆氇,最次为“青孜”氆氇。
山南市扎囊县吉汝乡生产的氆氇
“协玛”氆氇的取料是绵羊的下颌到喉部的纤细软毛,其编织的技术较为高超,成品基本用于传统贵族服饰面料,价格也是最贵的。西藏山南市贡嘎县姐德秀和朗杰雪所织的“协玛”氆氇远近闻名。
“布珠”氆氇是仅次于“协玛”的二等氆氇,选用羊的肩背处的毛织成,一般用来制作藏袍和裤子等。
“卡夏”氆氇取料较之“提玛”氆氇差,一般用来做长袍、糌粑袋子以及衣服的边饰品。
“提玛”是中等的氆氇,这种的品种多为棕色、黑色两种,经常用来做藏袍和僧服。
“青孜”氆氇用料是细毛和粗毛的混合毛,且粗毛多于细毛,用这样的料织出来的是最次的,大部分用于做“松巴”鞋的鞋帮、“波松”鞋里层的厚垫子、门帘的内衬及毛毯等。
织氆氇时手脚要一起使用,脚踩踏板让经线上下移动,将装有纬线的梭子来回穿梭。穿过一次便用篦子状工具推打几下纬线,发出“哒、哒、哒”的响声。推打之后使纬线紧紧固定在经线上。这样重复操作直至织完氆氇。编织成型的氆氇在经过火烧去毛后,制作者还需要用水清洗。氆氇会稍微缩水,经纬交织之后就更为均匀,强度和保暖度也会随之极大地增强。做衣服的氆氇大部分是白色的,编织成布料后才会染色,染色以黑色、棕色和绛红色居多。黑色用于做藏袍、鞋帮等,绛红色多用于做僧袍,但很多普通的百姓也喜欢穿绛红色藏袍。因氆氇结实耐用、保暖性好,且质朴大方,所以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
(本文载次旦扎西主编:《山南文化通览》,中国藏学出版社2022年10月)
次旦扎西主编:《山南文化通览》,中国藏学出版社202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