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丽努尔,一个新疆姑娘,28岁那年决定去北京

147小编 172 2025-01-20

迪丽努尔·阿布都艾尼,1989年生,维吾尔族。研究生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现为北京某公司托福英语老师,同时还是播客【一点不同】【天使在我家】主播。

假期,卸下工作的迪丽努尔和久违的朋友们见了面,同爱人一起阅读彼此想读的书,更新了公众号……就如同每一个平常的日子,她在认真地生活。

本职工作是托福英语老师的她能够自主掌握和安排的时间比较多,可以继续坚持自己的爱好。

学习、读书的同时,也在坚持着向外输出,例如写公众号、做播客。

如今,迪丽努尔正学习如何制作短视频,与观众们分享自己的所思所得。

在最近的一期视频里,迪丽努尔和大家聊了关于鲜花的故事,分享了自己从中感受到的智慧。她曾经并不爱养花,但偶尔收到的鲜花也会被一直珍藏在家,哪怕是枯萎了,也不舍得扔掉。

而现在,她更有耐心,仔细地照顾、修剪鲜花,还会和鲜花聊天,感谢它们的出现。当鲜花干枯的时候,迪丽努尔也会真诚地与鲜花道别,洒脱地说再见。

迪丽努尔还有很多这样真诚的“实验”。

她运营着一个优质内容分享的社群,有一部分朋友是以前在做读书会时认识的,有一部分朋友是播客的听众,还有一部分则是朋友们的朋友……这些来自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生活经历的朋友们共同分享着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喜悦,分享着自己喜欢的书籍、电影和播客。

迪丽努尔也有像卸载社交APP、关闭朋友圈、记录下每日穿搭这类生活化的尝试,在这些尝试里,她记录下自己的心情和思考,不断调整,找到最适合当下自己的节奏。

一个晚上,我们同迪丽努尔聊了关于她的故事。在交谈中,她回忆起自己的出发点,谈到自己尝试过的事情,聊到关于自己作为女儿、妻子和母亲的身份。就像迪丽努尔的爱人叫她“好奇宝宝”一样,她在观察着自己与这个世界,在发问、在追问、在记录、在反思……

从喀什到乌鲁木齐

18岁那年,我考上大学来到了乌鲁木齐。

从小在边疆长大的我对祖国的内地城市充满了好奇与向往,但就和大多数父母一样,我的父母也希望我能留在家乡,报考像医生、老师这样能够找到“铁饭碗”工作的专业。

2008年还是先填报志愿后出成绩的制度,尽管我拼命学习了三年,但对于高考成绩还是不敢有太高的期待。综合考虑下,最终选择了新疆师范大学的英语专业。

我的父母是非常质朴、简单的人。他们下意识地会选择一条自己认为最安全、最妥当的路。

出现变量时,首先思考的是自己能否完成目标,能否承担失败的后果。

因此,很容易演变成对自我的怀疑,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敢也不愿意尝试、挑战新事物。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我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的情绪里,不是说因为成长在小地方导致我不够自信,而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鼓励,也没机会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经历了漫长焦灼的煎熬等待后,当高考成绩出来的那一瞬间,我的眼泪再也抑制不住了,连续哭了一个星期。

除了对高考分数的可惜,更多的还是对自己意志不够坚定的遗憾。可那个时候我没有勇气选择复读,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承担复读的辛苦与未知的结果所带来的压力。

虽然有遗憾,可我的大学生活还是非常充实。除了本专业的学习,我在大二那年去了上海的世博会,拥有了诸如坐飞机、去内地大城市这样很多有意思的“第一次”,还考了导游证,自己带团游新疆。

▲带团游新疆

“如果有一天我能在大城市生活,身边有自己爱的人和朋友该多好。”

这是我读大学时写在日记本上的梦想。那个时候对自己和未来的认识并不明确,认为能留在乌鲁木齐就挺不错的。

毕业之后,我如愿留在了乌鲁木齐,可是由于工作不稳定和第一次考研失败,最终还是听从了父母的建议,回喀什考特岗教师,成为一名高中英语老师。

然而,这份工作并不是自己所期待的,我并不喜欢被管束的生活,也愈发确定自己不适合这份工作,不适合留在喀什。

我喜欢大城市的自由和便捷,哪怕像是没人管我什么时候睡觉这样的小事,我都能感到开心,非常渴望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自由自在。

这一次,我不会再犹豫退缩了,我决定二战考研,希望再考回乌鲁木齐。

为了保证最大程度的成功,选择了自己的本科院校(新疆师范大学),专业是自己熟悉的学科教学(英语)。

选择二战所背负的压力更大,在职考研更面临着时间紧迫、压力加倍的问题,父母的不理解、不支持也一度困扰着我,但这些都没有阻止我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这一次我成功上岸,回到了乌鲁木齐读研究生。

▲研究生毕业

我经过高考填志愿和回喀什当老师这两件事情之后,对自己和父母有了更客观的认识。

这两件事在一定程度上都改写了我的命运,我也都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但事实是我都不喜欢,也并不开心。

由此,我开始真正关注自己的需求和内心感受,父母的建议虽然好,但对我而言并不适用,他们有自己的思维局限,我也必须要学会为自己做决定,以及学会承担责任。

28岁,我决定去北京

2016年1月中旬,我曾去过北京,这是我与北京的初次见面。当时我在读研究生二年级,由于课业负担不重,想着来北京试一试,看看自己能不能在北京找到工作,能不能在这样的大城市里生活下去。

在北京的这一个多月里,我认识了不少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为理想坚持的同时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和他们交流的时候,我想起了一直很想尝试但又觉得自己能力不够的事情——写公众号。

试试吧!在身边人的影响下,我走出了第一步,和朋友共同运营了一个公众号。

我们抱着为少数民族朋友传递英语知识的初心做起了这个公众号,用英语加维吾尔语的形式传递英语知识,收获到了很多肯定与鼓励。

▲来自公众号评论区的鼓励

在北京待了一个多月之后我就回乌鲁木齐继续自己的学业。

这趟北京之旅时间不长,但是此行圆满地完成了我的初衷,让我今后更有勇气和信心坚定自己的选择。

以前,新疆的少数民族朋友会到内地读预科,但是那几年开始就有一部分同学留在新疆上预科,我们新疆师范大学就有一批这样类型的预科生。

学校为此设立了预科教育学院,毕业那年学院刚好需要老师,我就去应聘了。留校之后,我主要的工作就是教授英语,负责同学们的英语学习。

▲和预科教育学院的同事们

这也消除了父母在我决定读研时的担心,毕竟放弃高中教师这样一份有编制的工作在他们看来是很不能理解的。

我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我有能力在大城市生活下去。在为我骄傲的同时,父母也越来越相信我、肯定我。

这段时间里,除了享受工作和生活的自由与满足,我还认识了现在的爱人。

他和我一样也是英语老师,但我们的性格截然不同。我属于犹豫和纠结的类型,他则和我相反,做事果断,性格更外向、主动。

刚谈恋爱那会儿,我们很喜欢一起上自习,一起学习、读书,现在两个人也依然会分享读书、观影的感受,聊我们生活里的大事小事,有时候还会在家附近找喜欢的咖啡厅,一起办公或者读书。

当然,也会有矛盾,但是除了包容和理解,我们倾听彼此心里的声音,说出疑问和需求,尝试解决两个人之间的问题。

我并不是一个一开始就懂得直面问题的人,但和他在一起之后,我逃避问题的习惯减少了,开始敢于直面问题。这段亲密关系里,他给予了我很多力量。

在乌鲁木齐工作、生活了一年之后,爱人提议说“要不要去北京发展”。

明确自己可以在北京找到工作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后我们做出了辞职去北京的决定。

这时,我的父母也给予了我积极的肯定,期待我的新发展。

2017年,我们结婚了,并一起来到了北京。就这样,我在北京的新生活正式开始了。

我的人生无限可能

“嗨咯,大家好!欢迎收听新的一期《一点不同》,我是DL。”

这是我的播客《一点不同》的开场。

在正式成为一名主播之前,我就是播客的忠实听众,喜欢倾听别人的表达,也喜欢和朋友们分享自己的观点。

时间久了,就有自己做一个播客节目的意愿,做了充分的心理和物质准备之后,我在孕晚期时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播客节目录制。

播客名字《一点不同》来源于我名字里的一个点。我全名叫迪丽努尔· 阿布都艾尼,带点的名字,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

在我去医院候诊被叫号的时候,因为名字很长,大家就会开始寻找拥有这个特殊名字的人,而当站起来走向问诊室的时候,大家的目光就会聚集在我身上。其实我也知道他们并没有恶意,可是刚开始面对这样的事情还是会让我感到不舒服。

除此之外,我是民考汉学生,虽然是维吾尔族,但是我的维吾尔语并不是特别好。

所以,我好像就夹在了中间,既不能完全地融入维吾尔语的文化领域里,也不能充分地理解汉语语言文化。

在一个离家两三千公里、容纳着各种各样类型的人的城市里,我慢慢给自己松绑,不再只是盯着名字里的这个点,不再回避自己的困惑,更不再只想着我一定要克服这个心理负担,而是发挥自己优势,拥抱这个点,尽可能多地关注自我感受。

在我的成长里,还有很多这样的困惑,有些在书籍里找到了答案,有些在交谈中得到了共鸣。

渐渐的,一个想法萌芽:如果我上本科的时候就听到新疆的朋友在大城市打拼、生活的故事,我是不是会少走一些弯路,更坚定自己的想法。

所以我有这样的私心,希望把我和我朋友们的故事分享出去,让新疆的孩子听一听在北京生活着的人的故事和想法,看一看另一种可能性。

▲播客节目

五十多期播客节目里,有英语学习、理财建议这样的干货分享,有各行各业的朋友们的所思所感,有对人生不同阶段得失的探讨……在这个过程中,我满足了自己对各行各业的好奇心,也拥有了看世界的另一种视角,真诚地面对生活中琐碎的点滴。

刚到北京的那段时间,我也经历过迷茫,毕竟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还是可遇不可求的。

可除此之外,北京对于我而言无可挑剔。

当时,我们住在北京魏公村,旁边就是中央民族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到处都是新疆菜,路上也会遇到许多少数民族朋友。

四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也搬了好几个地方,从魏公村到朝阳区,再从朝阳区搬到丰台区,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点,这样一来,每隔一段时间我就能发现北京的另一面。

我特别喜欢逛公园和老胡同,在这里你能看到岁月的痕迹,能看到属于北京的浪漫与包容。

这些心情和故事都被我记录下来,用音频的方式分享给更多和我有相同经历或者正在准备成为“北漂族”的朋友们。

对我来说,《一点不同》就像我的一个孩子,而我也相信,我会继续坚持做一个播客主播,倾听来自世界的回响。

和《一点不同》共同成长的还有我的另一个孩子。

养育宝宝的这几年,我好像重新成长了一次,因为自己已经都不记得是怎么学会翻身、吃饭、走路……现在以为理所应当的事,其实都是通过一个个艰难的学习过程得到的。

看着宝宝那么艰难地学会翻身,好不容易学会坐立,然后又得学着走路,刚开始大人还得扶着,歪歪扭扭地走两步……这个长大的过程被放慢了,生命的神奇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你面前。

除了拥有陪伴孩子的喜悦,我也毫不例外地拥有了“母亲”这个身份所带来的焦虑与困惑,陷入“我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的情绪陷阱里。

在阅读更多书籍外,我也在学着倾听母亲和朋友们的想法,关注自己的宝宝,关注她的特性。

陪伴“两个”宝宝共同成长的这些日子里,我也在成长着。

“母亲”这个身份让我关注到了以前可能会忽略的社会议题,为我的孩子,也为更多的孩子发声。播客主播这一身份让我看到了世界的更多面,让我可以和不同特质的人对话。

从喀什到乌鲁木齐再到北京,从熟悉的家乡到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共同生活和工作的他乡,从自我感觉被限制到以另一个角度看问题,这十多年的生活,我实在有太多可以说的故事了。

对于未来,我又是一个懵懂的新人,我不知道自己会经历什么,也不知道将要面对什么。

可我相信当下的幸福,相信这些积攒的能量会让我成为一个更有底气的成年人,坦荡且真诚地期待着未来。

-END-

—本文由”我从新疆来“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了解陌生又熟悉的新疆!—

上一篇: 日语学习:日语到底是哪里来的?
下一篇: 大西北旅行 I 从夏到秋,那些遇见的美好,我想说给你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