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丹麦王妃惊艳了!穿衣松而不垮,鞋子带点低跟,美得很高级
174 2025-01-20
——读《被遗忘的王国》和《孤独之旅》
▓ 陆幸生
世纪末的孤勇探险家
从洛克留存的日记可以看到,处于世纪末维也纳的他,能够从中感受到社会与政治解体的震撼,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非历史文化——现代非理性主义文化最为肥沃的温床的产儿。文化之都维也纳是智慧创新者的摇篮,在音乐、美术和哲学、经济、建筑还有精神分析方面,或多或少地刻意斩断同某种历史观的联系。
在这座诞生弗洛伊德和斯宾格勒的城市,不断地通过某种集体的、俄狄浦斯弑父似的反抗来界定自我,树立起人的主体性旗帜,界定自我的价值,与其说是年轻人反抗的是国家所继承来的父权似威权统治,他们在漫长战线所攻打的,是他们从小就成长于其中古典式自由主义理性精神,而转向现代的非理性主义。对于人性以绘画、音乐、建筑、心理分析做出现代的解读。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以来的自由主义理性兴起而相对于古希腊罗马文学艺术哲学的背叛。可以看作是由客观到主观、由此岸到彼岸,由古典到现代的进化。
进而言之是农业文明至工业文明发展下国家社会对于人性和人的存在权力的集体剥夺戕害的反叛和创新。统治者更善于利用科技成果通过战争手段扩大和垄断政治权力对于人之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剥夺。这场文化的解构可以看作是对于人性的复苏到本性的皈依,是人之本体精神的觉醒。
由奥地利的医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到临近德意志的哲学家叔本华消极非理性主义厌世到积极非理性主义尼采入世进取精神的升华,是在摆脱了日神唯我独尊的英雄主义桎梏到酒神浪漫自由精神的世俗化进取精神的确立。这些孤勇的先驱者灵魂注定孤独和不安定的:
尼采说:“通向智慧之路”有三个必经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合群时期”,崇敬、合群、仿效随便哪个比自己强的人。第二阶段是“沙漠时期”,束缚最牢固的时候,崇敬之心破碎了,自由精神茁壮成长,一无牵挂,重估一切价值。第三阶段是“创造期”,在否定的基础上重新肯定,然而,这肯定不是出于我之上的某个权威,而仅仅是出于我自己,我就是命运,我手中抓着人类的阄。
1902年洛克读完高中,和父亲闹翻,独自一人登上去纽约的邮轮。他是通过向船长许诺旅途中作为船上的侍应生来支付船票的。轮船抵达纽约他即脱下象征卑微身份的侍应生制服,换上象征绅士身份的西装革履登岸,准备去实现自己的淘金梦。
有两年时间,他在纽约的餐馆洗盘子,并且患上了肺结核,不治自愈后,他又一文不名地独自踏上去檀香山的创业之路。凭着早期的语言学扎实功底功底,他有幸在某所中等专业学校以维也纳大学博士的假身份谋得了一份教授拉丁语和自然史的工作。以后,在中国西部的考察生涯中,他十分喜欢人们称他为“洛克博士”。为了适应自然史的教授工作,洛克花了很多业余时间对夏威夷动植物进行考察。从此,奠定了对于动植物考察工作的基础。他在1911年成为夏威夷学院的植物学教授,并在1913年获得美国国籍。1920年他辗转去了农业部,毛遂自荐当上了农业考察员,被派往东南亚国家去寻找治疗麻风病的大风子树种。一直从印度、泰国寻踪觅迹来到中国。由他引进的东南亚植物品种,至今大多数能够在波斯顿城南的诺德植物园找到。
此时,洛克作为探险家的名声已经盖过了植物学家的名气。1924年,他的一些既有地理考察发现,又兼具族群风物描述的探险文章陆续见诸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每篇1500美元的天价稿酬,既刺激了他创作的积极性,开拓了宣传的渠道,又源源不断给探险增加了不菲的经费。以至于他在丽江城外玉湖村(又叫雪嵩村)建立了自己庞大的科考总部,从此他穿着西装革履跨着高头大马,装备着当时最先进的科考仪器,带上武装的马队行走在云南、青海、四川、甘肃的雪山峻岭、大河森林之间,不时和穿着长袍马褂的地方官员和皮袍僧服的喇嘛活佛、土司以及硬壳大盖帽胸前挂满勋章的军阀在宴筵上吃喝周旋。面对野兽和土匪的威胁,他义无反顾地地踏上这条充满荆棘和凶险的探索考察或的坎坷之路,乃至在百年之后,这条路被命名为——洛克之路。
他1925年发表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孤独地理学者亲历》来到中国藏区阿里马卿山考察的文章中明确声明:
“如果我能够从果洛人的集聚区走出来,你们将再次看到我的游记,但尚诺你们始终没有再看到我的只字片语,那么我可能已经在那片土地上与世长辞了。到了11月或者12月,我希望自己会在洮州或者西宁再次看到我的游记。我计划明年探索里西霍芬走过的地方,并从中国的新疆走出来。
最后,再见——但不是再也不见!”
上述随时准备献身于自己在中国大西南的探险的言论在他公开发表的文章中不时有所表述,这绝不是空穴来风的矫情独白,而是实实在在在遭遇九死一生的巨大风险后的真实写照。这样的内心独白在他的日记中就是一个很难被世人所理解的探索者的孤独心态的记录。和匠宇先生引用尼采的话,将之解读为希腊神话中临水顾影自怜般的那喀索斯情节。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孤独的云空漫步者,有如凌空蹈步的凤凰只能按照中国成语“山鸡舞镜”似的自我陶醉自我欣赏,而有着“拍遍栏杆无人意会”似的落寂和痛苦。表现出的却是自信自满和自傲,通常人们所理解的自卫性清高。
洛克探险队翻越雪山
洛克镜头中的藏族美女
洛克的这种孤芳自赏不但是一种生活态度,而且还是一种生活方式。洛克自幼无视生活对他的种种设置,在等级制度森严的维也纳,出身低微的他永无出头之日,于是他选择了流浪,最后在美国出人头地。自我奋斗的成功经历让他感到无比自豪。所以他特别喜欢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在长期的探险中,一直随身带着这本书。
工业文明让他感到窒息,于是他又摆脱了西方文明世界的束缚,来到东方的蛮荒之地,在感到无比自由的同时,他也感到了旷世的孤独。20世纪30年代中期,他经常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说不出的孤独”,在阅读尼采诗句时他感到了“于我心有戚戚焉”,他常常自比尼采笔下的查拉图斯特拉,无论是在甘肃的喇嘛寺、长江的大峡谷、风景如画的丽江或是云南舒适的住宅,洛克都是一个完美的孤独者,用极端的方式把自己封闭起来。
所以在中国人的眼中,植物学家和探险家洛克身上总是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而在西方的同类眼中,洛克是一个个性充满矛盾的怪才。洛克中年以后曾给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写过大量的文章,他的探险故事受到世界各地许多读者的欢迎和喜爱,有很多人曾给他写信,为他的健康担忧,敬仰他的天才和工作,他们不但对洛克奉若上宾,而且还爱屋及乌地善待他的纳西同伴。
和匠宇如是解读洛克的孤独:在现代西方世界的所谓文明中,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堕落使他感到世态炎凉,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是一种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从西方到东方,从孤独走向孤独,洛克在孤独中找到一个古老的王国,在彩云之南他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家——一个孤独者的家。和先生引用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论述解读洛克的孤独:
一个孤独者的漫步
而在这里,你是在自己的家里:你在这里可以倾诉一切,论证一切,这时无人羞于隐秘的、执着的感情。
这里的万物爱抚地走向你的言谈,向你谄媚,因为他们想骑在你的背上驰骋。这里你骑在每种譬喻上驰向每种真理。
这里你可以诚实地坦率地向万物说话;真的,在它们听来,这是怎样的赞美,倘若一个人直接与万物交谈!呵!孤独!你是我的家,孤独呵!你的声音多么温柔甜蜜地向我倾谈。
和匠宇将这种孤芳自赏解释为希腊神话中的那喀索斯情结:
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美少年喀索斯受众神惩罚,在小溪边喝水时疯狂爱上了水中自己那张美丽的脸,于是终日守在水边如醉如痴地守在水边望着自己的样子,变得形容憔悴,最后体力不支倒在水中,变成了一丛水仙花。早年丧母和少年的经历使洛克陷入一种自恋情结。这种情结对他以后的个人生活和人生经历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在日记中曾一遍一遍地写过“谁也不爱”
和先生认为美国记者斯诺说洛克只喜欢两样东西“他的钱财和他自己,他一无妻子,二无亲戚,三无任何人靠他生活”再加上他的身体一直不好,这一事实更加突出了他的孤独和敏感,由自卑而产生的极度自尊,患了一种极易发作的疑心病,脾气变得暴躁,尤其是对中国人,体现出西方人普遍所具有的白人至上主义者“他成了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牺牲品,他是一厌世主义者”的论断是片面的。他再次引用尼采的话来解读洛克的个性是“在高尚的野蛮人”中寻找自我。这是指民国初期社会变革带来的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动乱 带来的黑暗,而偏偏玉山丽水之间恰恰存在的那片恍如世外桃源般与世无争的净土和生活在这片安谧美丽土地上纯朴的人:
我的聪慧和渴望和此迸发出的欢呼和大笑,这渴望诞生出于高山,真是一种野性的智慧——铁飒飒野性的伟大渴望。那里的一切生成在我看来都是诸神的舞蹈和诸神的任性,世界重获自由,返璞归真,宛如众神一般永恒的自我逃避和自我寻觅,宛如众神的欢乐和自我冲突、自我和解,自我恢复。
这种自我恢复也就是在自然山水之间和未受世俗污染的原始初民秉性的纯良,而使得洛克受到社会伤害的心得以凤凰涅槃的动力。
高蹈情怀的云中独步人
留学日本的王国维和鲁迅先生,早年均深受叔本华厌世主义影响,后来转向尼采积极入世进取所谓“唯意志论的超人哲学”的启示。多半出于悯世而进入拯世和救世的个人英雄主义似的探索。
中央电视台早几年曾经在《探索》频道拍摄过一部洛克在西南大地行走考察深入木里“黄喇嘛之地”的专题片《云中孤旅——洛克》介绍:洛克在丽江雪嵩村参加纳西族东巴大祭风的火把节,节庆之后四对男女失踪,后在玉龙雪山脚下的丛林中发现他们悬挂在树上的尸体,原来他们的殉情,乃是追求纳西神话中的玉龙第三国圣界中纯洁爱情了断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洛克相信除了世俗的玉龙雪山外,肯定还有第三国的玉龙三界,于是开始踏上所谓的云中之旅,也是探险之路,也就是他所描述的巴比伦之塔的——木里黄喇嘛之国。
因而,基督教的悯世拯世情怀融入尼采的超人哲学都在他的文章中有所体现。洛克几乎与中国同时代的学人如深受西方叔本华和尼采非理性主义所信奉的超人哲学影响的王国维和青年鲁迅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刚刚去世的古诗词大师叶嘉莹先生在解读王国维时就指出,敬安先生所热爱的叔本华,在探索他悲观忧郁之性格发展,在他的《天才论》中的天才忧郁之说,引用叔本华说:
天才所以伴随忧郁的原故,就一般来观察,就是因为智慧之光愈明亮,就愈是能够看透生存意志的原形,那时便会了解我们人类竟是这一付可怜相,而油然兴起悲哀之念。
按照叶嘉莹先生的解释是看透了人类生存意志的原形,深感愚蠢劳苦之足悲的缘故。
王国维曾经在他《六月二十七日宿硖石》一诗中写道:
新秋一夜蚊如市,
唤起劳人使自思。
试问何乡堪著我,
欲求大道况多岐。
人生过处唯存悔,
知识增时只益疑。
欲语此怀谁与共?
鼾声四起斗离离”
初秋到来,蚊子的声音如同深陷在闹市,唤起旅途劳累之人无穷思绪,试问何处是乡关能够容得下我呢?欲去人间的大道去探索真理,面对的歧路实在太多。人生走过的歧路大多是后悔,知识学习的越多只增加了疑虑,欲和其他人去诉说情怀,又有谁人和我共同呢?四周只是沉睡的人鼾声如雷。这种精神和行为的超前和脱俗性,必然是产生某种特立独行的“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感。这里孤独是“独醒”的代名词。内心深处必然弥漫着一种不可抑制的荒原感。自由意识通过孤独找到了自己的表达方式。真理的探索者也可以说是探险者,就是人类荆棘道路中从无路中踩踏出一条道路的开拓者垦荒人,鲁迅在他的散文《野草·过客》独幕小剧中所塑造的孤独的旅人和天真女孩、睿智的老翁三个虚拟的人,在人生舞台角色扮演中的对话。
黄昏中的荒野过客,东边是杂树和瓦砾,西面是荒凉破败的乱坟岗。其间有一条似路非路的荒径,中间一土屋,门对荒径。可见七十老翁和十岁的女孩。过客讨水问路,女孩指路,前方有野百合、野蔷薇,那一个个诱惑的生命在翻腾。而白发须髯的老翁却告诉过客前方是坟墓和枯骨、荒原和衰草,以及荒冢上兀立的枭鹰。至于后面还有什么则不知道了。此刻,过客看到一片暮霭笼罩的坟地正离他越来越近了。他仿佛看到那一轮血红色的太阳正缓缓下沉,老翁劝他原路返回。然而,过客孤独的身影却义无反顾地隠入前路茫茫的暮色之中。鲁迅借助这个象征性的故事隐喻着真理探求者的道路,总是和死亡与风险相伴,求索者往往是死在追求真理的路上,也即屈原诗句中所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九死而犹未悔” 的境界。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而在没有路的荆棘丛中开拓出一条路的探险者,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孤勇者。将创建美国自然文学的先驱们的业绩介绍到中国的陈虹教授在她的《寻归荒野》中说:
美国自然文学的渊源可追溯到17世纪第一批欧洲移民抵达美洲新大陆,当时他们面对的是一片举世无双、几乎未经人类之手触摸过的土地,那里即是土地肥沃、枝繁叶茂的伊甸园,又是满目荒凉中咆哮的魔鬼巢穴。大批移民历尽艰险,漂洋过海,由文明世界走进荒野之中的新大陆,并在那里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度,这本身就是举世无双的创举。美国这种特殊的自然与人文背景决定了其国民性对待土地那种与众不同的情感联系。对他们而言认识了脚下的土地,才可能认知自我。
同样跨越边境或者漂洋过海从俄国和美国来到西南大地冒险考察的顾彼得和洛克对于中国西南这片横跨数省数十个历史悠久,有着各自文化特色传统的少数民族,也有一个认识和融入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行迹所到之处,也就是行者的身与心均至之处,就是人迹。诚如四川著名非虚构文学作家蒋蓝所言:
在我看来历史就是由人迹所铺成的,而重大的历史事件才成为“史迹”。
亲历险境,有所作为,有所记载,才成为流传古今的历史。
丽江玉湖村(雪嵩村)洛克故居
洛克发表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文章图片,现在编辑出版书名为《发现梦里的香格里拉》。
未被遗忘的纳西丽江王国
根据和匠宇先生在《孤独之旅》中记载,1947年,洛克在大量纳西族史料积累的基础上完成了他的巨著《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一书 ,这是一部他研究中国云南西北部地区历史文化、民情风俗的系列著作之一。
“对滇、川、藏区域纳西民族的地理地貌、动植物分布、民族关系史都有独到、精辟的见解。从卷轶浩繁的中国史料记载中,从深奥曲折的纳西东巴经典神话和仪式中,从横断山脉雪山大川远古的迷雾中,洛克描绘出一个高山峡谷中古王国文化变迁的气势磅礴的轮廓。从严格意义上说,他不是一本人类学著作,却是人类学研究的一个经典范例。”
根据洛克的研究:汉代时,纳西人的祖先,是青藏高原放牧的古羌族部落开始南迁。与南北朝梁陈时期,有一部分迁至金沙江以南,在唐初武德年间,麽些(摩梭) 首领叶古年占据了原住民濮蛮所居之地三赕,这个三賧,纳西语称为“三多”,藏语称为“撒多”,是一个著名姜王的姓氏,传说中格萨尔王多次同他大战,而“姜”就是藏人对纳西人的称谓。“三多”化为三座雪山是纳西人的保护神。整个唐代,纳西族居住的区域处于南诏、吐蕃和唐王朝三大势力之间。麽些部落曾经和南诏联合打败过唐军。
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亲率大军征讨大理南诏国,攻灭了大理国段氏政权,建立了以昆明为中心的云南行省。其中“元跨革囊”有一部分就是从石鼓一带挥师入滇的。摩梭第三代国王阿棕阿良亲自领兵到喇巴江口迎接忽必烈的到来。当时元军与大理国军队激战石鼓,尸横遍野,得到纳西人的帮助元军大胜。
忽必烈封阿良为茶罕章管民官。赏赐他两套官服,一顶金镶玉黄绒官帽,两个随从,一个走在他身前,一个跟在身后,另外还赏赐他一条官带和一对长靴。这些赠礼是由两个宣礼官列队游街送来赏给他的,目的是以壯声势,宣示皇恩浩荡。之后,他的部队参加了征讨大理的战役,擒获大理王段兴智,忽必烈将他提升为蒙古元帅兀良合台的副帅,兀良合台回大理镇守,他回摩梭国当王。元世祖赐阿良一颗银印,重48两,授予他提调诸路总军司(各路陆军统帅)之职归他管辖的区域:称越析郡、柏兴府、永宁府、北胜府、蒗蕖州、等等,至于鹤亲府,自唐朝以来世世代代就归摩梭国王统治。皇帝还钦赐他“添睦贞吉”牌匾,奖励龙徽勋章,授帝国朝廷一级文官紫金光禄大夫,与全省最高三个行政长官相同仪仗。他的太太被封一品诰命夫人。
在洛克所著的《王国》一书中所收集的《木氏宦谱》中,对于纳西王的历史世系记载十分详细:从第一代叶古年发迹建立越嶲诏(国)到元世祖时期因功跃升至明代的辉煌发展,到清代雍正朝“改土归流”后,丧失军队的统帅权和封地的征税权,权势逐渐式微,到民国时期彻底败落。共计记载了33代丽江土司的兴亡史。从洛克所提供的史料可以看出,木氏土司历经唐宋元明清五朝几乎没有什么负面的记载,也当然是宦谱的记载者遵循“为尊者讳忌”的春秋笔法,有意隐蔽了木氏家族内部为争夺土司继承权的血腥杀戮,一切变得辉煌壮丽,土司全是忠肝义胆忠于朝廷守边靖国的能臣干将,祖国西南边陲的藩篱。
丽江土司几番改姓先是满族叶赫那拉氏的余脉——姓叶,蒙古人攻来由叶改为阿,明朝攻来改姓木,三姓家奴背后潜藏着木氏土司夹缝中图生存的无奈,而养成的对于政治形势认知的敏锐性,权术机巧的灵活性,在乱世变革时期有效保存民族实力的政治智慧,他们延续祖业割据一方自强图雄发展当地的经济文化,开发资源振兴商业贸易,改善民生福祉,以确保江山永固千秋永续的高超谋略十分有效。而这些家族内部为争夺土司权位阴谋迭出杀戮不断的血腥场面只有在小说和电视剧《木府风云》中才仅仅披露出历史冰山的一角。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朝30万大军来到中国南部征服大理和其他城市,第七代土司、通安州知州、丽江宣抚司副使阿甲阿得首先率部向太子太师、颖国公、南征元帅傅友德归顺。颖国公奏明皇帝,朱元璋明诏褒奖,赐姓木,意味国家栋梁的意思。阿德改名木得、字自然、号恒忠。表示世世代代忠实于朝廷的决心。洪武十六年,傅友德命令阿得重建丽江府,并任命他为知府。同年二月,他即参加南征部队,以后攻营拔寨,为朝廷征服云南屡立战功。洪武1383年木得奉命朝觐,朱元璋敕封他为丽江世袭土知府、加中顺大夫荣衔,命令他镇守石门关,抵御土著进犯。赐给他一套金花滚绣官服、一条金花腰带,上刻“诚心报国”四字。
木氏对于明王朝的归顺,是真正的思想上精神上和文化习俗上的全面归顺,也确实做到了儒家纲常礼教所要求的“精忠报国”靖边安邦。因而在明王朝整个家族的地位迅速飙升,达到鼎盛时期。丽江府的统治区域相当于今天的丽江地区、迪庆州、怒江州及西藏、四川南部的盐井、盐源、木里等地。从此以后,历代土司都采取比较开明的政策,大量吸收汉文化,使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文化水准也达到了鼎盛时期。
在西南诸多少数民族中,纳西族的木氏首领是最早接受汉文化的统治者,因而导致整个丽江地区在保留本民族独有的东巴文化基础上诗书礼仪,儒道佛藏等等,各民族文化兼容并蓄,包括后来进入的基督教文化,都能够做到包容百家,和平共处。但是主要文明礼俗在统治者的创导下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史称“云南诸土司,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 。木氏家族世代文化素养都比较高,出现了几代作家群,后称为木氏六公,诗文造诣被评为“文墨比中州”、“共中原之旗鼓”。其中至今存有诗文的有木泰、木公、木青、木增、木靖六人。
第12代土司本名阿习阿牙、官名木泰,是一名为朝廷屡建功勋文武全才的土知府,同时他也是纳西族用汉文创作的第一位诗人,他的诗仅留存一首《两关使节》,读之已见功力:
郡治南山设两关,
两关并扼两山间。
霓旌风送难留阻,
驿骑星驰易往还。
风诏每来红日近,
鹤书不到白云闲。
折梅寄赠皇华使,
愿上封章慰百蛮。
诗中生动描绘了丽江山川形胜,反映了中原王朝亲密往来的情景,文笔娴熟,对仗工整,格调清怡。
第十四代土司阿秋阿公、官名木公、字恕卿、号雪山,系木泰的孙子,自少年时代便有志于学问,继承家风习文就武,屡立战功,嘉靖七年平息安铨、鳯朝文叛乱,建有大功。他被诰命加封中宪大夫,钦赐卷轴上书“辑宁边境”四字。木公思想开化,到处寻师访友,唱酬甚勤。杨慎是明正德年间的状元,前朝内阁首辅杨世和公子。1524年这位宰相公子因为参与劝阻嘉靖帝尊自己父亲为皇帝一事,和朝中部分坚持祖制的大臣身陷“大礼仪案”,于1524年受廷杖后,诏贬云南,最终死在任所。木公不因其贬官身份多次修书致侯,并派出使者携带诗稿步行千里到昆明求教。杨慎从他的三部诗稿中挑选部分诗编成一集 《万松吟卷》,集诗二百首为序曰:
万松吟卷,丽江雪山木侯恕卿诗卷也。雪山世守丽江,以文藻自振,声驰士林,其所为诗,缘情文靡,怡怅切情,其秀句佳联坌出层层。
木公存世六部诗集,共1400多首诗,《列朝诗集》、《云南丛书》、《滇南诗略》都选有他的诗。木公作为丽江土知府,他注重体察民情。《春社》诗曰:
戍日无风雨,時平足稻梁。
国丰惟我愿,民乐此心康。
《刈麦》诗曰:
村村刈新麦,万顷黄云秋。
复恐催租资,哀哀寡妇愁。
丽江木府
钟鸣鼎食之家的彻底败落
明末著名地理学家、文学家徐霞客曾经跋涉千万里,走遍云南三迆土地,用两年时间,进行了细致的考察,逐日为记,后人辑成《滇游日记》13卷,约20余万字,占整个《徐霞客游记》的五分之二。徐霞客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月到达昆明,受到云南名士杨胜寰诸君的热情接待,并转达了第19代丽江土知府木增的盛情邀请,木公邀请徐霞客撰写《鸡足山志》,霞客慨然允诺。
徐霞客是当年十二月抵达鸡足山,并获悉数月前,僧人弘辨法师已接到丽江土司木增之命,一直恭候徐霞客的到访。木增派遣他的礼宾官通事持他的手札专程前来陪同他进入丽江府。
1639年农历已卯年正月二十二日徐霞客随丽江通事力辞弘辨法师劝他骑驴入山的建议,坚持步行三日,一路游山逛水于二十五日进入丽江。《徐霞客游记》记载作者在丽江盘桓的近月半有余,其山水地理人文诸事记载十分详细。
在接近丽江郡守木增府邸时他写道:
东桥之西,共一里为西桥,即万字桥也,俗又谓之玉河桥。象鼻水从桥南下,合中海之水而东泄于东桥,盖象鼻之水,土人名为玉河云。河之西有小山兀立,与象眠南尽处,夹溪中峙。其后即辟为小北坞,小山当坞,若中门之标,前临横壑,象鼻其水夹其东,中海其流经其西,后依雪山,前拱文笔,而是山中处独小,郡署踞其南,东向临玉河,丽江住宅多东向,以受木气也,后幕山顶而上,所谓皇峰也,俗又称天生寨。木氏据此二千载,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盖大兵临则俯首受绁,师返则夜郎自雄,故世代无大兵燹,且产矿独盛,宜其富冠诸土郡云。
丽江古城开建于洪武十六年在改朝换代中稳定了政治地位的木得在大研里西隅狮子山东麓大兴土木建造丽江府公署。从此,大研里四方街成为丽江的政治经济中心和商业文化中心。大研古城选址独特,布局上充分利用山川地形及周围自然环境,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面和南面与开阔坪坝自然相连,既避开西北寒风,又朝向东南光源,形成坐靠西北,放眼东南的整体格局,发源于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泉河水分三股入城后又分成无数支流,穿街绕巷,流布全市。街道不拘于工整而自由分布,主街傍河,小巷临渠,300多座古石桥与河水、绿树、古巷、古屋相依相映,极具高原水乡古树、小桥、流水的美学意蕴。
徐霞客对于木增土司府地理环境优越的描述,以及土司衙门风水的优良,均客观具体:前有三江水流经象鼻山流入绕城而过,前拱文笔,后依皇峰,故天生寨成。而对木氏家族雄踞西北二千年不败的解读,没有再比徐霞客准确生动的,其生存状态也即按照汉族儒家纲常礼教,建立的地方独立的土司王国,又不失道家刚柔兼济政治策略,面对强权外来侵入,表面自动归顺,给足强权者面子,保住权利。
大兵撤走后,即夜郎自雄,凭借山水天堑自我保护,凭借矿产资源的丰富,借助滇川藏三省交界的优势,以马帮往来发展贸易通商,丽江自成一个玉山丽水之间的封闭王国,又是一个经济开放自主的商品集散贸易中心,百姓安居乐业民风淳朴,在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富甲一方,成为一方民生富庶道德自律的世外桃源乐土,到了民国初期顾彼得、洛克到来之际,虽然木氏土司已经衰落败亡,丽江已经成为由民国设立的流官所把持的道府中心,依然处于商贸文化交流的中心。
.据徐霞客记载,木增听说徐老先生安抵丽江十分高兴,他虽然按照惯例仍然在外巡视。二十六日、至二十八日徐老先生仍然在驿馆等候木土司召见。直到二十九日才在礼宾官的陪同下,应约骑马前往皇峰东麓的芝山解脱林别墅一区见面,通事礼宾官引入其门后,有大把事二人来揖礼相见,俱性和。一主文案,凡向朝廷奏疏、陈述意见均由其起草;一主武,其体干甚长壮而面黑,真猛士也。在两大和姓大管家引荐下,木增才慢条斯理地迈出二门,将老徐迎入内室,拱手作揖显得十分殷勤,布席于几榻之上,将老徐恭迎上座,自己坐在几榻下方执弟子之礼,这是主人对客人极重的礼节。两人叙谈良久,续茶水三次,方才告辞,木土司一直送到外厅门外。当晚将他安排在藏经阁厢房居住。
已卯二月初一日,木公命大管家送来白银十两相赠,下午设宴解脱林东堂,并邀请当地名流秀才许君作陪,又赠予银杯二只、绿绉纱一匹。中午筵席十分丰盛,有大菜八十道,排列长长一条桌,令霞客“不能辨其孰为异味也”午宴一直到傍晚时分才散。
次日,再次到木增土司解脱林别墅的南净室闲谈,设座礼仪一切如前。下午大管家将木增所辑读书笔记《云薖淡墨》送来请求徐老校正,并为序,次日霞客将文稿序文送回。大管家奉命馈赠瓜果和酒水等当地特产:“有白葡萄、龙眼、荔枝等名品和当地特色小吃酥饼油线、细若发丝,中缠松子肉为片,甚松脆。发糖白糖为丝,细过于发,千条万缕,合揉为一,以细面拌之”,和而不腻。由此可见木增土司将徐霞客待若上宾,其餐饮也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极尽奢侈之能事。
初五日,木增要主持春日祭祖祭师大典,只留下和大管家相陪,并不时派人送来酒果,有“生鸡大如鹅,通体皆油,色黄而体圆。盖肥之极也。余爱之,命仆腌为腊鸡”。霞客独自在解脱林帮助校订土司文稿。他在后来日记中如实对于这位土司的文稿做出订正,并做出如实评价,其实不高:
其所书洪武体虽甚整,而讹字极多,既桀落无序,而重叠颠倒者亦甚。余略为标正,且言是书宜分门编类,庶无错出之病。晩乃以其书缴人。
翻译成白话,他的书法属于洪武体,也即朱元璋的风格,虽然写得极为工整,但却不入楷法。而且错别字极多。其文法错落无序,语序重复颠倒得厉害。我略略将其订正,且如实禀告著书宜分门别类章法有序地编写,才能使之顺畅且没有错误。晚上他将其书稿送回。
丽江府志载有木增两首七律 《文笔凌云》,颇见功力:
东壁图书照丽阳,
湖边文笔碧霄翔。
峰常绚彩何需梦,
天自书云为记祥。
列岫层峦皆几案,
行云流水尽文章。
具灵千载题春雪,
始信如椽出大方。
请注意两大负责土司府文案和武备的大管家均姓“和”,以后笔者所见不仅《孤独之旅》的作者和匠宇而且顾彼得的《彝人首领》的译者和铑宇、《神秘之光》的译者和晓丹,几乎这两位洋冒险家的生平及著作的写作译著不约而同均为纳西族和氏后人包圆了,可见和氏家族在纳西族中因为依附木氏也算是当地显贵,文脉相传,百年永续,也属文章大家。
徐霞客在丽江和往返鸡足山期间完成了《鸡足山志》、《溯江记源》、《滇中花木记》等重要著作。其中《溯江记源》中首次肯定了金沙江为长江的上源,纠正了前人“岷江导江”的错误记载。
崇祯十三年,徐霞客返回鸡足山,身体越减虚弱,双足瘫痪,已经难以行走,木增闻讯,立即命通事前往,派人用滑竿千里迢迢,跋山涉水,日夜兼程,历时一百五十天将其送回江阴老家,所谓行走扬子江头尾,头尾相顾,皈依故土在病榻前最终完成了千古名著《徐霞客游记》记下了他与丽江土司木增文字相交的一段佳话。
木增本名阿宅阿寺、字长卿、号华岳,又号生白。他在万历、天启和崇祯三朝屡建战功,万历皇帝钦赐“忠义”二字。天启二年因镇压四川叛乱奢姓酋长有功,皇帝赐予三品礼服、纹银30两和两卷丝麻,同年木增进京向皇帝呈奏建言十条,捐献纹银1000两,皇帝颁发诰命封他为大中大夫兼云南布政使右参政,诰封妻子禄氏为淑人。崇祯元年,他奉命带兵赴云龙县平叛,生擒部落叛军首领13人。随后直接将所缴获的武器送交云南政府。
崇祯三年(1630年)他重建因战乱毁坏的桥梁,捐助大量款项补助军饷,并把款项直接送往兵部。崇祯十年(1637年)他直接调派大量民工参与皇陵工程,崇祯十三年八月,皇帝擢升他为云南四川布政使左布政使,并准许他在云南省会昆明建造牌坊。也就是说此时的木增已经身兼滇川两省的副省长,这在土知府级别的官员中已经属于十分罕见的了。崇祯十六年(1634年)剑川州的百户李永镇兄弟叛乱,杀了知州。他再次奉命出征,成功将叛军首领擒获,押送总督衙门。崇祯十七年他被晋封光禄寺卿,虽为虚衔,却已是正二品正部级高官。他对于明王朝的效忠一直到崇祯朝覆灭,他还一直听命于苟延残喘的南明弘光小朝廷。
直到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军荡平屠戮云南的流寇,厘定天下,木增的儿子第20代丽江土司木懿才率先服从了大清的统治。并向朝廷将军呼吁百姓疾苦。从此他和他的祖先一样既然归顺了新朝也就坚定不移地效忠新王朝,恪守靖边安民的职责。
吴三桂入滇企图拉拢木懿,将他纳入自己势力范围。当云南大小土司竞相媚吴接受伪职。只有丽江土司誓死不从,坚决保卫自己的领土,遭到滇王残酷迫害,他被关押在昆明吴三桂的死牢七年。直到康熙皇帝觉察他的忠诚,下令将他释放,官复世袭原职。他担任土知府保境安民,直到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公开叛清,企图加害木家,并将木氏领地大大缩水,分割给吐蕃管辖。同时责令木懿偿淸税款,三藩之乱,木氏土司无论木靖、木尧拒不服从吴三桂调遣,忠于清廷,坚守丽江。三桂乱平,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云贵总督奏明皇帝,豁免了木氏沉重的税负。
木氏家族对丽江的统治直到雍正元年,受到族人诬告,在第24代土司木钟任上“改土归流”,开始衰败。家道中落,直线下降,第25代土司木德9岁世袭空头通判职衔,实际“家徒四壁,一贫如洗”他苦读诗书,重振家风,往返省城,劳心竭力,家道有短暂振兴。直到第33代土司木标已经只剩空头土通判名衔,堕落底层,靠变卖祖上产业聊以度日。
顾彼得的《被遗忘的王国》对于这位末代土司后人有十分传神的描述,所谓钟鸣鼎食之家,世代簪缨之族已经是贫寒难耐凄凉,惟剩一缕文脉相传,为俄国人主持的中国工业合作社丽江分社聘用为文员,堪称优秀,只是鸦片烟瘾使其所有薪资均化为袅袅青烟而飘散。
顾彼得这位俄国来的没落贵族,自幼受到良好的贵族式教育,有着扎实的文学功底和文字表达能力,且长期在中国的道观漂泊,深受中国道教传统文化熏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领悟,且能够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做出自己独立理性的判断。他的文笔生动干净利落,语言表达清丽爽净流畅绝不拖沓冗长,对于社会世相对错是非有自己明确的价值评判,文中时有对时势、事件、人物有精辟而不失深刻的分析点评。
这就是俄国白银时代和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风的体现。无论是《神秘之光》中对于玉皇山道观中老道长和其他道士朋友的描述,还是在《彝人首领》中对于见多识广的彝人首领岭光电的写真,均能够给人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当然这些阅读的快感,都和几位纳西族译者李茂春、和铑宇、和晓丹忠实于原著精神风格,有着“信达雅”三者结合的美好译文有关,同时对于生活在中国大地苦难的劳苦大众和少数民族贫困山民的生活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对于民国官员的腐败有直言不讳的批判。
比如顾彼得在《被遗忘的王国》对末代土司及其后人有十分传神的描述:
我偶然认识的一个土司,他垂头丧气,面色惨白,身体消廋,头脑迟钝,被人们当成傻子看待,他很少被邀请参加盛大社交宴会,即使参加也只被安排在筵席的次要位置。
这个家族的其他成员表现得也并不好,虽然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是杰出的汉学家。我雇佣了木土司的一个堂弟作为办公室的主要职员,他一直待到我离开丽江为止,有时他好几天都没来上班,并且,他从来都是下午才到办公室。他经常请求我预付他薪金,悄悄地私吞工业合作社的利息,以饱私囊。他甚至偷了办公室的一个时钟和其他物品。他不择手段地尽力从各处榨取一元和两元钱。然而我不能解雇他。我试过,可是发觉不行,因为他是个必不可少的人。他用汉语给我的总部描述事件和写报告,总是完美无缺。因为他是书写汉语正式公文的能手。
这位没落的纨绔子弟是顾彼得到丽江来开设办事处以来,百里挑一的难得汉语公文写作人才,但是却是一个常年吸食鸦片败坏家业的没落贵族。在他的身上这个有着数千年辉煌历史的家族,前辈在滚滚黄沙中开疆拓土金戈铁马弯弓射雕气吞山河如虎精神以及在金沙丽水雪山之旁守业靖边,那种谈笑无白丁,往来皆鸿儒,能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儒将风范到末代子弟身上已经荡然无存,斯文扫地,荦荦羸弱孤影在斜阳落日里在鸦片的麻痹下走向没落衰亡。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