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族服饰 【馆长数家珍】卡特 · 霍尔顿拍摄的甘肃老照片

佚名 140 2022-09-27

编者按

兰州,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从1925年甘肃第一个党组织在兰州建立时起,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无数共产党人和仁人志士用理想和信念谱写了兰州璀璨的革命篇章,也给兰州遗留下了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挖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是新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人的新使命。

2020年,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开辟专栏《馆长数家珍》,今天推出(第十三期)《卡特 · 霍尔顿拍摄的甘肃老照片》。

聆听专家讲解,感悟时代脉搏,“追昔抚今”让我们共同走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用自己的实践和感悟缅怀先烈、激励后人。

卡特 · 霍尔顿拍摄的甘肃老照片

袁志学

卡特·霍尔顿( ),牧师,中文名海映光。1901年出生于美国威斯康辛州。

1923年11月,卡特·霍尔顿离开美国到中国,经上海、汉口、西安、兰州到达甘肃狄道(临洮)。这里有美国宣道会(1887年由加拿大人宣信在美国纽约创立的国际性教会组织,1888年来华传教,总堂设在安徽芜湖,其宗旨为“传播福音于未闻之地”)在中国西部地区的第一个差会站。随后,他的未婚妻劳拉·纽伯莉(中文名海慕德)也辗转到达临洮和他会合,在临洮学习汉语,了解当地民俗风情。1925年6月15日,两人在临洮结婚。之后,夫妇二人开始学习撒拉族语言,以便与撒拉族穆斯林交流。1925年下半年,夫妇二人离开临洮居住地,在循化县穆斯林居民家租了一间房屋,在穆斯林居住区传教。1926年8月,卡特·霍尔顿在甘肃洮州(今临潭)参加宣道会华西差会站举行的第二十四届年会。1927年4月,卡特·霍尔顿的第一个孩子女儿马特尔·露丝在河州(今临夏)内地会教会医院出生。同年5月,因局势动荡,卡特·霍尔顿夫妇离开河州,从兰州乘坐羊皮筏子到达包头,之后离开中国经日本回到美国西雅图。

1928年冬,卡特·霍尔顿和妻子带着女儿再次到中国,在河州(临夏)传教,不久,夫妻两人先后染上疾病,从1929年下半年开始试图回到循化原来的住处,由于河湟事变被堵在半道上,不得已暂时居住在夏河拉卜楞,在那里向藏族、回族居民传教,并且学会了藏语。1930年,卡特·霍尔顿一家终于回到循化县城,由于财产被盗匪劫掠一空,只好在县城积石镇西门外的草滩坝村租房安家。从1928年回到河州一直到1933年,卡特·霍尔顿在传教的过程中,拍摄了大量反映撒拉族、回族、藏族社会生活的图片。1931年1月18日,卡特·霍尔顿的二女儿劳拉在兰州博德恩医院出生。1932年初,卡特·霍尔顿一家离开循化到兰州,参加在兰州举行的传教士大会。1933年6月底,卡特·霍尔顿在兰州与美国传教士塞缪尔·兹威默博士及其女婿克劳德.皮肯斯牧师相见。同年7月,卡特·霍尔顿在循化家中接待了塞缪尔·兹威默和克劳德.皮肯斯一行,并陪同考察团到河州旅行。1934年初,卡特·霍尔顿到河州东乡族穆斯林地区传教。同年3月,卡特·霍尔顿夫妇和两个女儿计划离开中国回美国度假,于5月中旬乘船回美国,5月底到达洛杉矶。

1934年,西安的街道和两旁的店铺。

1934年,西安火车站。

兰州城门

兰州黄河铁桥

1936年8月,卡特·霍尔顿从美国西雅图乘船离开美国到上海东乡族服饰,1937年经山东烟台、天津、北平、西安,于5月份到达兰州。之后,卡特·霍尔顿夫妇继续在河州地区传教。1940年,卡特.霍尔顿从河州出发经拉卜楞地区到四川松潘、成都旅行,然后返回甘肃,同年11月在兰州会见美国宣道会总部外事部部长斯奈德牧师。1941年夏天,因太平洋战争爆发,卡特·霍尔顿将两个女儿送回美国佛罗里达州,自己继续在甘肃传教。1942年卡特·霍尔顿夫妇在河州居住,1943年离开中国经印度回到美国。

1947年5月,卡特·霍尔顿夫妇从美国旧金山出发到上海,一路爬山涉水到达河州,继续在穆斯林地区传教。1949年8月,卡特·霍尔顿夫妇离开河州,经广西到达香港,1950年9月回到旧金山。

1973年4月26日,卡特·霍尔顿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逝世。1987年10月29日,卡特·霍尔顿的妻子劳拉·纽伯莉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逝世。

卡特·霍尔顿从1923年开始和妻子劳拉·纽伯莉来到中国甘肃青海一带传教,直到1949年8离开东乡族服饰,期间拍摄了许多非常珍贵的反映民国时期撒拉族、东乡族、回族、藏族和汉族等民族经济社会风貌的原始影像资料。卡特·霍尔顿回国后不再从事传教工作。1951年,他接受一家种子公司的邀请,在种子农场工作,直到1971年退休。卡特·霍尔顿是在中国西北地区撒拉族、东乡族、回族、藏族和汉族群众居住区中传教近27年的美国宣道会传教士。他和妻子留下的民国时期甘青地区5000多张照片和近两个小时的录像,为宗教学和民俗学、社会学的历史记录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90年代,卡特·霍尔顿夫妇的女儿将父母在中国甘青地区留下的所有影像资料捐献给哈佛大学图书馆。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建平,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系统查阅并整理卡特·霍尔顿留下的这部分资料,使之与中国读者见面。

1931年,青海同仁县隆务寺附近洗衣的妇女。

1932年,循化县文都寺,进行商品交易的藏族和穆斯林。

从保安镇至同仁路上的木桥

2014年8月,由王建平、马成俊、马伟编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影像记忆:20世纪30年代的撒拉族社会》一书出版,选取了卡特·霍尔顿拍摄收藏在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的一百余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反映循化撒拉族社会生活的旧照片,并辅以一定的文字说明,把撒拉族社会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对撒拉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些珍贵的照片中,有循化城的完整面貌,城内撒拉族、藏族等相互贸易的场景,黄河岸边水车与水磨的清晰画面,撒拉族男女华美的服饰尤其是妇女盖头正在转型的过程,还有许多目前已经消失的历史画面,如黄河上的渡船、皮筏子以及古老的水车;有飞檐瓦顶的清真大寺建筑风格,木质结构的“握桥”等等。这些是目前所见到的关于循化地区以及撒拉族社会生活最早的照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1930-1932年,循化县草滩坝村,用牦牛运水的撒拉族儿童。

1933年,青海省循化县,正在扬谷的撒拉族穆斯林。

1933年,循化县,肩挑烟叶的农民。

从洮州(今临潭县)至岷州(今岷县)途中,大树下的中国小女孩。

2018年11月,由卡特·霍尔顿(海映光)拍摄,王建平、金有录、周义明编著,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临夏老照片》一书出版发行。《临夏老照片》从卡特·霍尔顿(海映光)拍摄的近千张老照片中筛选出140余张,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的主题对这些老照片进行了分章处理,分成“八坊表情、河州影像、田园丽影、望图怀远”四个章节,向社会展示老照片所反映的河州地区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

河州城门楼子 摄于1933年秋

河州城八坊街上的商店和铺子,摊贩、修鞋店等。店铺的屋顶上可以看见木架上晾晒着的干粉条。1934年春。

大夏河上简易的木桥,供脚夫和商人及驮着人和物的骡马经过。桥由粗大的原木和木架搭成。1934年冬。

除此之外,临洮、东乡等地区研究民国时期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学者也通过不同的渠道,整理、展示卡特·霍尔顿拍摄的反映当地社会风貌的老照片,在多种媒体上广泛传播,使之在更加广泛的视野中与读者见面,为了解、研究地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1932年,狄道(临洮)的河流阶地,厚厚的黄土台面上开垦出的梯田。

1933年,狄道(临洮)城西,永宁浮桥。

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

上一篇: 从敦煌壁画中浅析唐代服饰与文化
下一篇: 传统生活美学系列谈|从一件汉服,看中国古典服饰美学的流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