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珠念佛时是否不能越过“佛头”?

147小编 71 2025-01-18

佛珠本称念珠,是念佛和持咒时用以计数的法器。轻轻捻动佛珠,在心中念诵经文、咒语、佛菩萨的圣号,会让人有心境澄明,宁静祥和的感觉。只是很多人有疑问:念佛时捻动手珠是不是不能跨过“佛头”?

申而论之,关于佛珠的规制中,是否有特定的持珠方法?

我们推荐悟凡法师的这篇文章,希望能为疑惑的人解惑,捎递一份释然。

悟凡法师现任北京市延庆县佛教协会会长,北京延庆泽润寺、浙江武义明招寺住持。在解答关于佛珠的规制、烧香拜佛的仪规时,法师说:“拜佛,其实拜的是自己的心。”

《也说佛珠》文/ 悟凡元惠

佛教在中国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从传播之时起就经教纷纭、丰富多彩。所有的一定规式,如安居、乞食等,都在中华文明的大海中沉浮,似乎杂乱无章,随意性很大。及至东晋道安大师出,方才振臂制定“僧尼宪章”,渐渐有《禅门规式》、《禅林清规》等出而形成中华佛教之特质。两千多年来,中国佛教绵延不断,波澜壮阔,主流学说相衍而下的同时亦是泥沙俱下。正见正行的佛教讲缘起、讲解脱、将觉悟、讲自利利人的菩提心之实践,但这些都耳熟能详,亦且多与我见、我执、我想、我知的私心相悖,同时多有信佛学佛者信马由缰、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因此随自意说者多如牛毛,难于理论。此处随举念珠一例。

经常有居士问起:“法师,手珠念佛时是不是不能过佛头?到佛头时是不是要转过来啊?”听之使人啼笑皆非。就像以前在苏州灵岩山时,有一次因为事务过了过堂时间,便拿餐具到斋堂打饭,迎面有几个游客擦身而过,其中一个女众很诧异的声音铿然而过:“哎,和尚也吃饭啦!”我们三位法师相视哑然失笑。如果说游客不知情,以为出家人就不是人,就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犹可谅解。但问手珠念佛的事却多为正学佛和已学佛的居士,这就让人匪夷所思。居士们问佛头转不转的事,是热心传播佛法者以妄传妄,随自意说的一个显著例子,而多数大众基于对高洁神圣佛教的敬畏而不假思考也是值得商榷,值得深思的。

念珠本来是念佛计数用的,后来为了便于贯穿打结而多了一个所谓的“佛头”。试想,既然是“佛头”,我们基于敬畏之心怎么可以拿在手上搓来捏去的?既然已经拿来念佛了,又何来过去与不过去?再者,真念佛人,心无旁骛,澄心静虑,以为一心不乱之缘,何况转来转去,早与静心、一心相悖。

佛珠用来计数的最早记载当数译于东晋的《佛说木槵子经》,翻译的人佚失。其中说有一个小国的国王由于内忧外患而求佛给予安心之法,佛就教他以木槵子108颗贯穿成珠串,“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成佛陀、达摩、僧伽名乃过一木槵子。如是渐次度木槵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若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无诸谄曲者,舍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乐行,若复能满一百万遍者,当得断除百八结业,使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断烦恼根,获无上果。”如是“王常诵念,随亲军旅,亦不废置。”在这里明确记载是用来念诵三宝读数用的,同时亦以数多获果来激励大众精进念诵三宝,最终得成无上果报。而转念佛号起于何时虽然很难说,如两晋南北朝佛教流行的弥勒信仰观念、诵念弥勒菩萨,特别是大成于唐代的阿弥陀佛信仰,称名念诵阿弥陀佛,念珠的使用已很普遍。如当时与念珠有关的经典有天竺僧人阿地瞿多译的《陀罗尼集经》、宝思惟译的《校量数珠功德经》、不空三藏译的《金刚顶瑜伽念珠经》、义净三藏译的《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另外在《续高僧传•道绰转》载:“人各掐珠,口同佛号,每时散席,响弥林谷。”《旧唐书•李辅国传》亦载:“辅国不茹荤血,常为僧行,视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为善。”自是念珠已在佛教徒中非常普及。延至后来功用也随之多起来。

到如今,佛珠种类繁多,总而言之大约有三类:一是念珠,二是手珠,三是挂珠。

念珠的功用很明确,念佛记数。不论材质、大小,也不计较颗数。也会有人特别关注到底多少合适,有的以七为倍数,有的十八颗,有的一百零八颗,也有一些念佛人用小珠子,多至108的两倍、三倍。也有人会计较,是不是珠子材质越好,念的佛就有功德;也有人会计较,珠子越大念的佛越大。这都是千年而下俱下之泥沙。第一,念佛与念珠的材质、大小、数量无关;第二,念佛的数量并不等同于果位,经典中以数量比况果位是为了促进大众的积极性,同时在数量比况果位之前有一句定语“身心不乱、无诸谄曲者”,我们往往会忽略这几个似乎不起眼的字;第三,不用念珠也是可以念佛的,只是人的心念如瀑如猿,须有所系,方能专一,如是有了以一法摄万法之念佛法门。一如禅宗以指标月之意。经典中说:“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诵念诸陀罗尼及佛名者,为欲自利及护他人……若欲愿生诸佛净土者,应当依法受持此珠。”(唐义净译《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

有人拿念珠并不用来持念,而是戴在手上。这有几方面意思:一是时尚装饰,二是有善,三是有信仰。于此亦无可非议,经中有言:“若复有人手持此菩提珠,不能依法念诵佛名及陀罗尼,但能手持随身,行住坐卧,所出言说若善若恶,斯由此人以持菩提子故,所得功德如念诸佛、念咒无异,获福无量。”(同前)目前市场上手串有很多种类,有的带佛头,有的不带佛头,以及金、银、玉、翡翠、水晶、木、骨、石等材质、颜色各不相同,若要佩戴但取合适、合意即可。这是第二类。

第三是挂珠。在甘肃敦煌莫高窟中有一尊北朝十六国时期(304-439)的泥塑弥勒菩萨像,其颈部便挂有一串佛珠。之后至清朝在世间演绎成官方的朝珠。在丛林中,何时成为僧人的挂珠想必也不会太早,其一是《百丈清规》中明确僧人以少欲为主,设长连床,大众共住,不蓄多物,就连百丈禅师亦随众劳作,不可能有这种招摇过市、冠冕堂皇的奢华物件。现在的挂珠随意挂的不说,严格而言是具备资质的僧人,丛林中方丈、班首、职事,具戒比丘在法会活动中主法时佩带,或为方丈、住持佩戴以为庄严之具。一般一百零八颗,佛头在后,坠上穗子,既为庄严也为礼佛时牵制挂珠不向头上流动。

手珠和挂珠是从记数的念珠演化而来,念佛记数才是佛珠的真正意义所在。有一篇散文叫《念珠开花》,是其散文集《云游散记》的开篇,其意义则超越于念珠本身的意义至渺然悠远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上一篇: 于谦的手串为什么会丢?菩提串珠佩戴的正确方式
下一篇: 文玩佛珠手串你不知道的佩戴禁忌!无论是什么初衷都该了解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