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晓彤这造型是从合影中抠出来再p上去的吗?
91 2025-01-18
明初,在政治稳定的大环境下,呈现出独特的社会风貌。官吏们注重政治利益和封建体制的整体利益,约己谨慎,办事效率显著提高。他们大多能够做到节俭保身,即使是高官,家产也如同寒士一般,不置巨产。这种风气影响下,一般士大夫也多秉持着朴素的生活态度。同时,明初对豪强富户进行打击,使得小农经济得以复苏。农村社会较为安定,民风淳朴。人们遵守传统道德规范,家族之间相互扶持,邻里关系和谐。长辈受到尊重,晚辈谦逊有礼。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人们生活虽然简朴,但内心充实,社会秩序井然。
明朝中后期,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政治腐败的加剧,经济发展和城镇工商业的繁盛,逐利与奢侈之风盛行,社会风气急剧恶化。首先是逐利拜金之风弥漫。由于商品经济和货币的影响,社会各阶层都不同程度地陷入了 “锱铢共竞” 的风气之中。
例如,江南之苏,“洞庭之民,多商于远”;山东博平县 “运末赫食,相率成风”;山西汾州,“民率逐于末作,走利如鹜”。在金钱至上的氛围下,地方官僚竞相追逐金钱,营私枉法。士大夫标榜的清操廉耻荡然无存,谄谀请托之风大行。社会上人伦纲常被冲决,等级关系混乱,“比族忌嫉,富贵贫贱,上下欺虐”。人际关系也以金钱为标准,“年纪不论大与小,衣衫整齐便为尊。恐君不信席前看,酒来先敬有钱人”。
其次是去朴从艳,奢侈成风。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大大刺激了社会的消费能力。上层社会的官绅士子以追求服饰时髦、豪华享受的方式展现自己的地位和财富。成化年间,京城女子穿着 “马尾裙” 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种奇装异服迅速受到歌妓欢迎,民女也争相效仿。同时,民间选美活动 “评花榜” 盛行,比现代选美更香艳,其中的女人多为风尘女子。只要妓女的名字能出现在该榜单中,她们的身价就会飙升,成为青楼名妓。这种风气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娼妓的宽容态度,而这与上层的影响不无关系。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秦淮河畔开设官妓场所,将这片土地打造成 “红灯区”,对官员嫖妓、包二奶行为采取默许或纵容的态度。连皇帝都如此,民间对文人士大夫嫖妓自然司空见惯。
在明朝,社会风气相当开放,百姓们积极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女性的打扮愈发前卫,她们敢于尝试各种新颖的服饰和发型,展现出独特的魅力。男性的 “性观念” 也越来越开放,以苏州的大文豪唐寅、祝允明为代表的苏州风流人物,他们的游记就像一本 “吃喝嫖赌” 的指导书。见到美女便蜂拥而至,这种行为在当时并不罕见。许多与 “享乐主义” 息息相关的文学作品应运而生,如《板桥杂记》生动地展现了晚明男人混迹风月场的情景。
明朝人的服装风格极具特色,紧跟潮流不断变化。女子爱穿 “马尾裙”,这种服饰从朝鲜传入中国后,迅速受到歌妓的欢迎,随后民女也争相效仿。朱元璋登基之初,虽想恢复汉唐两朝的服装风格,体现各阶层尊卑有别,但民间对其服装政策颇有微词,依旧追求奢华的风尚。后来的明朝统治者对民间服装风格听之任之,使得明朝人的穿着打扮在历朝历代中独树一帜。
明朝有独特的 “评花榜” 选美活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民间选美。参选的女人无一不是风尘女子,只要妓女的名字能入榜,身价就会飙升,成为青楼名妓。这种选美活动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种特殊风气,也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女性的一种特殊评价标准。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当时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
在明朝,男子的服装颇具特色。他们常穿长袍马褂,长袍一般为圆领,袖宽且长,材质多样,有纻丝、纱罗绢等。男子们头戴方巾或帽子,方巾样式繁多,有四方平定巾、网巾等。网巾两头直通,上小下大,可扎紧网绳固定于头部。帽子则有小帽等款式。脚下,男子们或踏布鞋,北方男子因气候原因也有穿皮扎这种简易皮鞋的,南方男子则在某些情况下会选择穿草鞋,木屐在南方也较为流行,不过由于明朝女性裹足穿木屐不便,而在广东等未受裹足影响且气候炎热多雨、山林密布的地区,无论男女都爱穿木屐。女子的服装则以裙子和罩衫为主,裙子款式多样,颜色虽有规定不能过于鲜艳,但仍能展现女性之美。女子们还会佩戴各种首饰,在重要场合,红色的服饰尤其受到喜爱,既彰显喜庆又展现出女性的端庄优雅。
明朝人的饮食习惯丰富多样。以粮食为主食,大米和白面是常见的选择,根据南北口味不同略有差异。肉类方面,猪肉、牛肉、羊肉在餐桌上较为常见,一些富贵人家甚至能经常享用牛肉。此外,海鲜也是明朝人饮食的一部分,随着郑和下西洋,鱼翅、鲍鱼等海货登上了餐桌。蔬菜水果更是丰富,玉米、西红柿、土豆、辣椒、向日葵、花生等海外食材的传入,进一步丰富了明朝人的饮食选择。例如,辣椒在川菜中得到广泛应用,使得川菜 “清鲜醇浓,麻辣辛香” 的特点最终形成。
明朝人的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去戏院看戏剧表演是一项受欢迎的活动,皇宫中主管演戏的机构有钟鼓司和万历年间建的玉熙宫,民间艺人也会进宫表演。皇帝和后妃们都喜欢听戏,戏曲内容不断扩大,有教育皇帝勤劳的抛米戏和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锦戏等。此外,人们还参加蹴鞠、射箭、赛跑等体育比赛。蹴鞠在明朝也很盛行,正德皇帝喜爱斗鸡,《正德宫词》有 “七叶神孙晋善武,元溪新开斗鸡场”。射箭活动如端阳节宫的射柳,玩法多样,胜者会有奖励。书法和绘画也是明朝人的爱好之一,“不仅名门闺秀学诗作文,小户女子也执笔以试。” 诗歌是明代女性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在宫中的妃嫔中,朱元璋的马皇后和神宗的母亲李氏都是热爱读书的人,冯小青 “灯火阑珊处看牡丹亭。”《牡丹亭》是很多女孩子都喜欢读的作品。
在春节,明朝人有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吃团圆饭等习俗。春联寓意着对新年的美好祝福,灯笼则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放鞭炮可以驱赶年兽,保佑家人平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共享天伦之乐。端午节,人们包粽子、赛龙舟。粽子口味丰富,有甜有咸。赛龙舟是一项激烈的竞技活动,吸引了众多人观看。中秋节,人们赏月、吃月饼。明月高悬,家人团聚,品尝着美味的月饼,感受着浓浓的亲情。
纸鸢在明朝有着独特的地位。起初纸鸢用于传达军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儿童玩具,后来又成为节庆娱乐活动。在阳西县,各乡镇每逢重九都举办放鸢活动,以织篢、上洋、沙扒为最兴,沙扒镇人还一年一度在重九这天举办放鸢节。明朝的纸鸢样式丰富多彩,有 “月亮”、“老鹰”、“蜈蚣”、“蝴蝶” 等 20 多个品种,工艺制作讲究,轻重长短比例严格,扎糊工艺精巧。纸鸢常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如明代陈沂的《询刍录》中对 “风筝” 一词有较早记载,明清时期文人还喜欢以风筝为题材吟诗作画。如今,纸鸢已成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在明朝,人们深信贴门神可以保家庭平安。门神形象多样,明朝士子因信奉理学而有崇尚复古之风,他们不再以宋代的秦琼尉迟恭为门神,而改以最早的神荼与郁垒二人作为门神。贴门神的方法也有讲究,要在特定的位置张贴,以体现对传统信仰的尊重和传承。
过年时,明朝人吃饺子、元宵,还会准备百事大吉盒。饺子是元旦和冬至两大节的主要食物,元宵则在元宵节食用。百事大吉盒里有着柿饼、荔枝、圆眼、栗子、熟枣等多种水果坚果等,还有一种放满驴肉的礼盒被称之为 “嚼鬼”。此外,明朝人还会逛灯会,灯会由皇家举办,规模庞大,分为大宴、中宴或小宴,不同的宴席对应着不同的菜式。城隍庙会也是过年的重要活动,商业发达,商品繁多。拜年时重礼节,人们会互相问候,表达祝福。放鞭炮则是为了驱赶年兽,保护全家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