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子头”——童年趣事(135)

147小编 124 2025-01-18

明清以后流行的水烟筒

媒子头,过去叫纸媒头、纸捻头、媒头纸,如今的七零后以下的人,是不太清楚它的用处的,有的可能都没有见过。古时候人们点火通常用一种叫火镰和火石的石头,两块石头一碰,就冒出火花,点燃容易着火的东西,我小的时候还在乡下见过,老人们随时挂在身上的。只不过,那时绝大多数人家已经使用江阴话叫“洋火”,东乡人称为“洋媒头”的火柴了。我们童年的时候,火柴是需要配给供应的东西,价格虽然不算非常贵,但那是个一分钱一粒糖都舍不得买的年代,用火柴自然也算是比较有钱人家的事,农村特别是喜欢抽烟的人,那一个上午就可以用掉四五根“洋媒头”的,遇到天气还潮,一盒“洋媒头”一根都点不着,那就是要命的事情了。这时候“纸媒头”就发挥作用了。其实,在见到“纸媒头”前,我一直非常奇怪,那火柴怎么叫“洋媒头”的,后来才恍然大悟。

早期抽水烟的女子右手拿着的纸媒头

我很小的时候去外婆家里,那个大大的两层木楼里,生活着一个大人们让我叫她“二好婆”的老人,老人每天清清索索,一件蓝青布的旧式罩衫,一头经常用特制的火钳烫得周周整整略带卷曲的头发,手里从来没有放下过的一个精致的白铜做的水烟筒,似乎一整天都在那里塞烟叶、通烟道、倒发了黄的难闻的烟水,吹烟斗里的垃圾烟屎,最有趣的是二好婆吞云吐雾吸烟的“呼噜呼噜”水烟声,伴随着一股比“大前门”香烟还要好闻得多得多的味道,当然,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二好婆手里捏着的一根小棍子。

抽水烟的贵族妇女右手拿着纸媒头

小棍子是用纸做的,好像念佛用的“狗屎香”一般,一头和点着的香一样,泛着红光,只见二好婆对着媒子头轻轻“嚯托”一吹,这个香一样的纸媒头竟然起火了,二好婆就着火苗对着水烟,这么“呲噗呲噗”几下,一股香香的水烟就点着了,二好婆随手一吹,灭了火苗,剩下的突然冒着火星的纸媒头,就夹在拿水烟筒的手里,一锅烟抽完,紧接着就重复刚才的动作,好玩的是那个香一样的纸媒头,没有熄掉,“嚯托”一吹,火苗再起,那声音是那么的好听,以至于我拒绝了外婆不让我多麻烦二好婆的命令,就是死皮赖脸的跟着二好婆,要搞明白这“嚯托”一下是怎么点亮火苗的,自然,任我怎么试,这火也是点不起来的。从牙牙学语开始一直憋到小学二三年级,这吹不起来的纸媒头硬是让我发起了倔劲。

卷抽水烟的纸媒头

在外婆家学不像,跟二好婆学会了搓纸媒头,就是用那种发黄的黄裱纸,也像我们练毛笔字的毛边纸,这种纸只有乡下才有得卖,二好婆搓纸棍是有心有相地搓,紧不得,松不得,练了好久,才获得二好婆的赞傲。这也是我认认真真学了一个暑假的本事。回到江阴,就开始了练习吹“嚯托”,这嘴巴和牙齿要抿得剩下一条缝,吸一口气,让口腔鼓圆形成一个气袋,舌头随着一股喷出的气快速地对准媒子头红亮的地方吹去,力度绝对不能大,而是要恰到好处,风要集中喷出。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终于练就这让人兴高采烈的本事,每天早晨生煤球炉子,特意用媒子头来点燃,就是父亲抽烟,也不要他用火柴了,直接“嚯托”一下点燃。这下一次回老家遇到二好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帮她老人家点水烟,那可是一般小孩子学不会的本事,让我一个从来不抽水烟的小孩子学会了,那种得意可想而知,连舅妈也知道为我宣传,烧饭生火的事,统统故意让我来做,那个激动,好像一顿饭没有我就不可能吃到的欣喜,很长时间都一直萦绕在我心头。

抽水烟的老者

江阴城里的老人也有抽水烟的,而且基本都是老年人和老太太抽,只不过,江阴城里人不叫纸媒头,而直接叫“媒子头”,再后来,我竟然发现“媒子头”还有一种贬义的解释。西乡人叫“鸭媒头”这个意思大有点今天我们遇到的“托儿”一样, “托儿”,《现代汉语词典》是解释为指从旁诱人受骗上当的人。江阴话里的“媒子头”大概就是这样的意思,据说古时候,猎人在草荡里用火铳打野鸭,他们会专门饲养一只野鸭,养家以后,就赶入草荡里吸引其他野鸭一起游到猎人预先设计好的地方,等到都进入猎人的伏击圈,养家的鸭子就偷偷在主人的信号下逃离,其他吸引过来的野鸭全部被铳放倒,这种诱鸭的鸭,就被称为“鸭媒子”又叫“媒子头”。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像“媒子头”一样的人物,即使在今天的社会,依然到处都有,我想大家都懂它的含义。当然江阴话里还有一种“霉子头”,念起来和“媒子头”一样,那就是倒霉鬼的意思了。

鸭媒头的牺牲品

如今,水烟筒这样一种抽烟形式基本在江南消失了,当然随之消失的,就是那个有趣的“媒子头”了,因为,如今就是那个叫“洋媒头”的火柴都不怎么用了,复杂的纸媒头当然更加不会去用了。那只是那个时代独有的东西,我算是赶上的,所以有了那样的体验,也算是童年一桩趣事吧。

用媒子头点水烟的老者

旧时在用媒子头点烟的男子

上一篇: 10cm²,改变她们的人生轨迹
下一篇: 风物二十四节气|大暑:观荷生凉风,笔底避暑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