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腌生肉、欣赏特色刺绣...来云南新平县体验“花腰傣之乡”的独特风味

147小编 142 2025-01-17

不支持的音频/视频格式 请试试刷新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央视财经《生财有道》)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戛洒镇距离昆明市245公里,位于新平县城西部,地处哀牢山脉中段东麓、红河上游的戛洒江畔,是新平花腰傣民族主要聚居镇之一,素有“花腰傣之乡”的美誉。

在镇子的南边,有一家农家乐已经营业七年了,农家乐的主人叫皮绍史,今年37岁,他从小向妈妈学做花腰傣腌生肉,做出来的腌生肉味道正宗、口感独特。花腰傣腌生肉,是傣家世代传承的传统美食,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

皮绍史没想到农家乐一开业生意就很好,一年半的时间就把投入的30多万元收了回来。随着新平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一直藏在深闺人未识的花腰傣美食——傣家腌生肉也渐渐成为花腰傣之乡的一道招牌菜。皮绍史说大鹅一定要用傣族的土大鹅,佐料也必须是当地的才能做出当地腌生肉的特色来。光用到的调料就有上十种,这些所有的调料都要事先用柴火铁锅炒熟。

这么多种食材,每一种要炒20分钟左右,全部炒完也要花上三个多小时。柴火的烟呛眼睛,来回翻炒胳膊也酸痛,但为了保证腌生肉口味的独特正宗,小皮每次都是坚持自己来做,自己亲自看火候。

炒制佐料,仅仅是腌大鹅步骤的开端,下一步要把这些佐料一种一种放在一个专门的铁桶里舂。舂好的佐料按照小皮自有的顺序放进大鹅进行腌渍按摩,肉腌好以后要揉成一团才能放进罐子里,捏得越紧越好,封罐后至少要到八个月至一年才能开罐,时间不长不熟,味道也不纯正。

无论是猪肉、牛肉、鱼还是大鹅,花腰傣人都能用来腌制美味,它们经过时间之手,生肉慢慢“熟透”,一口下肚,酸爽劲爆!生腌肉这道菜早已成为傣族群众一日三餐中必不可少的味道,更成为游客到来必点的打卡美味。现在小皮开的这家农家乐,仅腌肉每年都能卖到四至五万元,餐饮每年的营业额已经达到了四十多万元。

新平县戛洒镇是著名的花腰傣之乡,80%的花腰傣族人都居住在这里,作为中国傣族的一个独特群体,因其服饰斑斓、色彩绚丽,银饰琳琅满目,彩锦腰带层层束腰而得名。近几年,新平县政府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推动了戛洒镇的飞速发展。

刀向梅,今年32岁,玉溪市工艺大师。刀向梅从小跟随妈妈学刺绣,掌握了10多种技法。2012年,刀向梅被推选担任新平花腰傣手工艺开发协会会长,她一边专心刺绣,一边带领协会会员研发新产品。

刀向梅把花腰傣刺绣融入到办公用品、生活用品的设计上,生产出了系列衣服、包、鞋、佩饰、挂件、桌旗等市场畅销的旅游商品,形成了一个特色的文化产业,解决了一批人员就业,也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目前刀向梅带动周边绣娘368人共同致富,年收入60万元左右。

距离新平县70公里的漠沙镇,有一位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叫刀凤英,今年67岁。她与儿媳普翠萍共同打造的花腰傣娃娃——箩卡叠,获得了云南省多个奖项。箩卡叠傣语是吉祥娃的意思,当地花腰傣依靠手工制作“箩卡叠”,把花腰傣艳丽的服装穿在玩具娃娃身上,让花腰傣的服饰随着伴手礼走遍四面八方并声名远扬。

在制作“箩卡叠”的过程中,一个拇指大的小秧箩、几厘米长的衣裙……每个环节都有着极高的技术难度。普翠萍吸收周边会做花腰傣衣服的妇女以按件计酬的方式制作头饰、上衣、套裙、绑腿、斗笠等,联合手工民间艺人利用空余时间,给模特娃娃穿上花腰傣服饰,这些“箩卡叠”的精致程度让人惊叹。

几年时间,各种奖项荣誉纷至沓来,“箩卡叠”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扩大。如今,箩卡叠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和好评。普翠萍合作的工人有20多个,年收入已经达到了40万元左右。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央视财经频道《生财有道》6月7日19:00播出。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编辑 龚新语)

上一篇: 红白莲花开共塘 两般颜色一般香
下一篇: 进博·主宾国丨金丝银线缀珠花,泰国年轻人怎么就重新爱上了他们的传统服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