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钟把照片印在指甲上,过年做party女王
148 2025-01-17
看更多全国各地老照片,敬请右上角关注!
大家好,我是小俗事
我国是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国家,根据种族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其遗传、语言、文化、服装等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们。
而其中的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2000多年前汉朝,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当时的傣族先民被称为"滇越"。
直到建国以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才正式定名为傣族,如今的傣族主要居住在我国云南边境的西双版纳、德宏等自治州,和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国等国家。
今天,我们主要来聊一聊民国时期傣族女性的服装,下面这组老照片是1937年在云南傣族居住地拍摄的,主要有傣族女性的婚礼服装还有日常服装。
图为1937年,云南芒市土司署花园内的一位傣族贵族新娘
傣族新娘通常要穿着白色上衣的大体款式及银纽扣,衣服袖口的花边、裙子的彩饰和绦带以及垂嘤缕缕的头冠,这些傣装的风格,看起来有些像汉族的戏装。
当然,这种装束倒不是模仿戏装,而源自明清时代的“凤冠霞披”。
图为傣族贵族新娘的嫁衣
新娘上衣的款式通常是:衣为宽袖大镶边衣,两肘间罩一对用大红色绸子制作的袖套,黑缎滚边,中以彩线绣花;裙子则是用黄、红、绿等各色绸条缀成,沿边再用金线绣成错综复杂的图案,“凤冠”是彩色丝线缨络。
图为傣族贵族新娘之“凤头”绣花鞋
穿得“凤头鞋”则是以红色或青色缎面绣花,前头高翘如船,穿此鞋时还有个规矩,不能像平时那样穿鞋,而是用手将后跟按平,如同拖鞋般拉着穿。
而脖子上硕大的项圈是贵族新娘必不可少的“行头”。
图为身穿嫁衣的傣族贵妇
照片中的两位妇女从年龄看显然不是新娘,大约是让已婚的贵妇穿着嫁衣照相,她们身着的两套嫁装仅有细微区别。
但两人的项圈款式不同,右边那位所戴银项圈是以重量来显示财富,看似两个项圈,其实是一体的,只是在前面分为两圈。
而头上得镂花,是结婚时佩戴的;左边那位所戴则是以精巧的工艺表现华贵,照片中看不清楚质料及具体花纹,应是银镀金镶宝石,龙凤图样的,这种款式在节日庆典时也可以佩戴。
图为遮放已婚之傣族妇女
傣族未婚少女与已婚少妇服饰的区别在于头饰,已婚少妇在装饰头饰时,用数丈长的青布包住头发,包成高帽状,这第一块包头布必须是结婚时女家陪嫁之物。
用此包头布的必须是办过结婚手续的才能使用,否则虽生有子女,仍只能是少女装束,不能轻易包头。
而照片中妇女用蜡涂抹鬓角的头发,整齐地贴在包头布下额际,这是中年妇女的特殊的装饰,少女和老妪一般不这样装束。而且已婚妇女所穿的白色或淡青色上衣,衣领往往镶有黑布。
明清史料记述:傣族妇女衣着几乎都以白衫皂裙为其特点,这的确是傣族妇女装束的特色,但其中也并非完全一律,它还有一些细微的区别与变化。
图为遮放己婚傣族妇女之二
傣族妇女到中年以后﹐上衣的颜色逐渐变深,由白色而灰色而黑色,年纪越大,越趋于穿深色上衣。照片中三位妇人,坐中怀抱小孩者,上衣就是中年妇女喜穿的浅灰色。
带色的上衣袖口用白布衬里,穿着时通常挽起一道袖口,露出衬里的白布。
三人里,右立与中坐者是贵族阶级,而左立者只是普通百姓,这是从筒裙上分辨出这三位妇女的不同身份。
傣族习惯在青色或玄色的筒裙下部,用宽约寸许的黑色绸缎或绒布镶滚裙边为饰。而照片中,左边的妇人筒裙下沿只镶了两道边,而中间和右边的妇人两条却镶边达四道之多。
这其实是因为平民穿的筒裙至多只能镶边二道,而贵族则可以镶滚至四道之多。
这种区别,今天已经不再存在了。
陇川傣族老妇
傣族老妪们则少有再穿白上衣者,通常都是包头、上衣﹑套裙皆黑色。冬天肩上所披以御寒的披巾亦为黑色。一般而言,妇女上衣的颜色随着年纪的增加而逐渐加深。
图为干崖傣族少妇
照片中的这群少妇皆是傣族贵族妇女。在她们白色上衣与黑色筒裙之间,腰际露出的浅色布料是筒裙的裙腰。
她们的筒裙不分前后左右,但上下却不能倒置,这从筒裙下沿镶滚的饰条可以看出。
有的裙边不镶滚边,但裙子的上下仍区分明白,因为在筒裙的腰部都用白布加一道宽约十公分的裙腰,穿着时不用腰带固定裙子,而是收腹屏息,把裙腰紧裹后将布头向里一塞,恢复正常呼吸后裙子便不会松开下坠。
图为干崖傣族少妇
傣族妇女的筒裙都这样穿着,而且裙腰都不用与筒裙一样颜色的布料,而是用白布制作,来区别明显。
而实际上,她们腰上的银腰带,只是装饰所需,而不是为防止裙子脱落,而做出得实用意义。
感谢您的阅读和支持!喜欢更多老照片历史,尽在右上角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