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身高只有152,却成为了小个子穿衣标杆,学她这样穿显高有气质
192 2025-01-16
一切不可预测的超自然现象、不走运的晦气事都是女巫作祟。
这种看似荒谬的想法实际上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经是欧洲民间根深蒂固的迷信了。
女巫
虽说普罗大众对女巫的印象很差,但事实上直到中世纪后期,女巫仍然在社会中保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唯恐她们驱使妖术危害自己或家畜的同时,通过占卜帮助人们预见未来、使用药草治疗疾病的女巫也受到人们的敬畏。前者被视为邪恶女巫遭人唾弃、受到惩罚,但人们对于善良的后者还是比较宽容的。
然而当否定黑暗中世纪、大肆讴歌人性解放的文艺复兴揭开帷幕之际,世人对女巫的态度产生了转变。也许是开始坚信自身想法绝对正确的男人们无法容忍女巫及一切活在社会阴暗面的人存在,臭名昭著、堪称基督教历史上最大污点的“猎杀女巫”运动如狂风般席卷欧洲大地,自15世纪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上半叶。
女巫与骑士
此时,裁决女巫的基准不再是看会不会为非作歹,即便平日里温和友善,一旦被认定为“女巫”,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在这一指导思想之下,所有可疑者都被迫接受女巫审判,在遭到万般拷打凌虐后,最终被绑在火刑架上活活烧死。
地狱中的埃涅阿斯与女巫
据推测,猎巫运动仅在西欧造成的牺牲者就多达10万人,彻底演变为一场狂热的宗教性集体癔症。而且,诱导民众走上疯狂之路的居然是历代教皇、国王、大贵族、学者、法官、知识分子,真是荒谬至极。也许所有了解那段黑色历史的人都曾在心中祈愿,只盼望那些罪魁祸首堕入无间地狱,承受永世不得超脱之苦——猎杀女巫的历史就是凄惨阴森到了这个程度。
女巫们的安息日
事实上,频繁出现在童话故事、民间传说及绘本插图里,就连现代人也耳熟能详的女巫形象,就是在猎巫及女巫审判的过程中被人为塑造出来的。
女巫与孩子
她们的大致形象如下:
歪鼻子加上浑浊晦暗的眼睛、驼背、身材瘦削、下巴上长着胡子、像夜晚一样苍老的丑女人。她们喜欢戴黑帽子,穿黑斗篷,拥有变身为猫或是蛤蟆的能力,常常把各种恶心恐怖的东西丢进大瓮煎煮制药,还能诅咒自己讨厌的人得病、死亡。
她们能呼唤暴风雨,能让植物枯萎,会偷走婴儿吃掉,还会乘着扫把飞上半空,在周六夜里参加名为“Shabbat”的集会。
另外,女巫们会在一年一度的瓦尔普吉斯之夜(5月1日的前夜)聚集在德国的布罗肯山上,与魔鬼一起举办淫乱邪恶的宴会。
“Shabbat”这个词原指犹太人的安息日,而作为女巫一大特征的鹰钩鼻也是犹太人的典型外貌特征,由此可见上述的反犹太主义在猎巫运动中渗透之深。
女巫喀耳刻
扫帚是主妇的必需品,同时也暗喻男性性器官。
以此作为女巫随身携带,既可以解释为女巫丑陋的原因也许在于她们阴阳同体兼具两性,同时也很直接地说明,人们认为女巫一定本性淫乱。
《奥德赛》中危险又迷人的金眸女巫喀耳刻
古往今来,无数画家都描绘过自己脑海中的女巫形象,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一看17世纪末的一个典型例子。
《为午夜集会启程》大卫•特尼尔斯 1700年 油画 德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这幅出自佛兰德斯特尼尔斯画派的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一座惊奇恐怖的女巫之家。
不过,身为画作女主角的女巫却腰系围裙,一副平民打扮。虽然她的头部与躯体的比例不太协调,脸显得有些过大,但容貌并不会给人以特别丑陋的印象。
与其说丑,这副些微鹰钩鼻加上少许驼背、一头白发、嘴角下垂的尊容着实没什么女人味,光看脸的话倒更像个大叔。
不过,她全身上下似乎也真没什么能与“邪恶”二字扯上关系的地方。如果此刻立即站起来去厨房煮饭,任谁都会觉得她只是一名随处可见的中年主妇吧。
然而,这才是整幅画中最可怕的地方。
如果画家如此处理是有意而为之,那么言下之意就是:“即使一般人看不出来,这个女人的真面目也绝对逃不过女巫审判官的法眼!”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画家水平有限,无法完美表现出富有戏剧张力的女巫形象……
不过无论真相如何,这幅画真正有趣的地方其实在于背景中那些琐碎而细致的小道具,“各位观众,欢迎来到女巫之家展览会!”的潜台词充盈在画面的每个角落。
首先,深海鱼和蝙蝠一起飞翔在天花板下方,相当超现实。
一只长得像蝙蝠的巨型魔物(恶魔?)与酷似的瘪脸怪物围坐在女巫的桌边,注视着她将小瓶子里的液体倒入火焰中。
说是“注视”,实际上蝙蝠魔物将视线投向了画面右侧,似乎此时此刻那里有什么未知之物即将现身。
桌子右侧的地面上设置着召唤死者的魔法阵,看得出来已经准备停当。
骷髅头摆在书写有咒文的圆环内,周围还摆放着扑克牌、沙漏、插着鲜花的玻璃瓶及提灯等物品。
在魔法阵旁边,一只拿自己的长鼻子当笛子吹的怪物曲着两条枯枝似的腿席地而坐,一条蛇被“笛音”吸引缓缓靠近(不过,蛇那好像尺蠖一般的动作实在叫人难以接受)。
屋子深处另有一名系着围裙的女巫,正一边在新来的年轻女巫臀部涂抹飞行用的药膏,一边诵念着咒语。
墙边的怪物们也拿着同样的魔法书与女巫一唱一和。肩膀极窄、全身赤裸的新人女巫跨坐在点着蜡烛的扫帚上,似乎正在进行首次飞行训练。如果能顺利飞起来,那就万事大吉了。
当时,类似作品也被大量制成版画流入民间,时常出现在平民百姓的视野里。
主导猎巫运动的上层人士早就知道女巫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迷信,然而为了操纵大众的想法,他们依然持续着此类愚民政策。
时至今日,也许女巫在我们心中已经成了极具魅力的个性角色,但是在那个火刑台上烈焰冲天的时代,对于质朴而迷信的中世纪人而言,女巫与天使、恶魔一样,都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存在。
英国国王亨利八世的王后安妮·博林(Anne Boleyn)就曾被自己的国王丈夫告发其拥有女巫身份。对安妮始终无法产下王子一事恼怒不已的亨利向法庭宣称这个女人用魔法诱惑了自己,证据之一就是安妮其中一只手有六根手指(据说丰臣秀吉也有六根手指)。这场诉讼的结果众所周知——安妮在伦敦塔被砍掉了脑袋。
这个实例告诉我们,除了丑陋的老妪,魅力无穷的年轻女子同样符合大众心中的女巫形象。
如此说来,难道阿尔玛-塔德玛的《最佳观景位置》里登场的三位优雅丽人也是女巫吗?
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最佳观景位置》1895年 油画 64.2cm×45cm 个人收藏
这些与佛兰德斯的围裙女巫可谓判若天渊的靓丽美女身着古罗马风格的衣裙,身上装饰着娇艳的鲜花,还顺便为身后那座分量十足的青铜动物雕像也戴上了花环。
她们站在白色大理石建成的露台上向下方望去,大型帆船行驶在与天空融为一体的蓝色大海中,远处是隐藏在云霞之间的海角和岛屿……从周围的事物可以看出,此地是一处令人感到头晕目眩的至高之所。
可能所有看到这幅画的人都无法把眼前这些女子与《麦克白》(莎士比亚著)中的三女巫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这就是她们的真实身份。
令苏格兰的勇猛武将麦克白被野心冲昏头脑提刀弑主、花言巧语欺骗他“只有在勃南森林移动时才会落败”的丑陋三女巫与本作中的娇美三少女其实是同样的人(所谓的“美即丑恶丑即美”就是这么回事)。
首先我必须先对“三”这个数字做一下简单说明。这个数字在神话传说中频繁出现,暗喻事物的三面。
举例来说,比如美惠三女神卡里忒斯(Charites)、季节三女神荷莱(Hora)、视线可致人石化的戈耳工三女妖(Gorgon)、复仇三女神厄里倪厄斯(Erinyes),以及被视为《麦克白》三女巫原型的命运三女神摩伊赖(Moirai)。
莎士比亚在书中如此描写突然出现在麦克白眼前、怎么看怎么可疑的三女巫:“形容枯瘦”,“干枯的嘴唇”搭配“满是皱纹的手指”,“应当是女人”却长着胡须,“不像是地上的居民”,也不像活人。
如此尊容的三女巫在雷声轰鸣的午夜洞穴中,等自己饲养的斑猫叫过三声后,一边被怪鸟催促着一边预见未来。
女巫的佳酿
她们为了占卜而丢进沸腾大瓮中的东西,实在叫人“叹为观止”——蛤蟆、蝾螈眼珠、青蛙指尖、蝙蝠翅膀、犬舌、蝮蛇芯子、盲蛇牙齿、蜥蜴腿、夜枭翅膀、龙鳞、狼牙、女巫干尸、食人鲨的咽喉和胃袋、暗夜中挖出的毒芹根、辱骂耶稣的犹太人的肝脏、山羊胆汁、月食之夜用手折下的杉树枝、土耳其人的鼻子、鞑靼人的嘴唇、娼妓生在水沟里并立即掐死的婴儿的手指。(咳咳… 太恶心了!)
将这些东西在瓮中煮成黏稠状后,再加入老虎的肝肠增加毒效,最后用狒狒的血冷却,就此练就一味无敌妖丹,绝对是施法诅咒、占卜未来的灵丹妙药!
好了,还是让我们回到美女图吧。
想必大家心里都有这样的疑问:究竟这幅画与麦克白有什么关系?如果仅凭人数就断定她们是女巫,那与女巫审判又有什么区别呢?
大家说的一点儿都没错。
但是这幅画拥有画家亲自设定的标题——A Coign of Vantage,翻译成“最佳观景位置”。
如果光看字面意思,的确容易让人一头雾水,但实际上这是《麦克白》第一幕第六场中班柯(麦克白的朋友)的台词。
决意弑主的麦克白邀请邓肯王和班柯到自己的城堡做客,国王抵达后称赞“这座城堡的位置很好”,班柯就紧接着国王的话提到了飞来此处的燕子,并说燕子会在“檐下梁间”及“Coign”(墙头屋角)筑巢,并且还特意使用了“A Coign of Vantage”(最佳观景位置)这个说法。
实际上,这座城堡是暗杀的“最佳观景位置”。
由丑变美的三女巫此时正站在城堡顶端,俯瞰着前来参加鸿门宴的邓肯王,以及布下杀阵的麦克白。
不,仔细想想,也许在这一切发生之前,她们就已经在高处凝视着麦克白的命运逐渐堕入深渊。
所以说,标题才是这幅画的最大亮点。
小大卫·特尼尔斯(David Teniers the Younger,1610-1690)与画家父亲同名。从平民生活到宗教画,他的作品几乎囊括了所有绘画主题,数量也多达2000余幅。本作应该是其画室或弟子在他死后创作的。
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Lawrence Alma-Tadema,1836-1912)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画家,原籍荷兰。他以新古典主义画风创作了许多富有东方风情的作品,获得了巨大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