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中原地区老规矩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看好(儿)过后,新人们马上就要结婚了。
新婚的日子一般选择在腊月下旬且多选双日子,尤其以二十、二十二、二十六居多。为的是好就着结婚办酒席的东西过年。早先农村物资匮乏,买些东西不容易,几乎花掉多年的积蓄给孩子们办婚礼。都是反复考虑,生怕糟践东西。
结婚那天天不亮,男方要安排人到女方家中把嫁妆抬回来。所以那时候有一项专门任务“抬嫁妆”。男方主事的带领抬嫁妆的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早早的来到女方家中。刚到村口要放几声鞭炮,用意是提醒女方抬嫁妆的人到了。
女方一家人也都早早的起来收拾停当。一个家族的人都过来帮忙贴囍封,所有的嫁妆要捆红绳打活结。
男方来嫁妆的时候会抬来一大盒子果子,这是女孩出嫁时的标配,要在出嫁的时候分发给邻居和家族的人。所以当人们看到别人家女儿的时候会打趣儿说“恁家有给你送果子的了。”
这边嫁妆刚抬回来,准备娶亲的人们已经吃完早饭收拾好了,每人一辆自行车,自行车前绑着红布条,迎亲的人们也都在上衣上绑上红布条寓意喜庆。
迎亲的人和送亲的男女人数都已经在几天前约定好,迎亲的人当中领头的要带一块儿红布走在最前边能起到辟邪的作用,专门负责过路口、坑塘边放炮的紧随其后。迎亲队伍不能走回头路,绕一个圈再回来叫圆圆满满。
迎亲队伍到达女方家里,简单寒暄几句,喝过茶水就要出发了。待嫁的女孩早已收拾打扮齐整,这时候还要千不舍、万不愿的哭哭啼啼。“大姑娘上轿——脸上哭,心里笑”就是这个道理。
女孩子出娘家的门口时,要经过“砍砖”的程序。这里的“砖”是娘家早就制作好的用来发面的酵母,做成椭圆形或者方形,专门给出嫁的女儿出嫁时用。
这时候女儿要把砖放在门槛上,里边代表娘家,外边代表婆家,哪边砍下来的多预示着那边发家。早些年人们迷信思想严重,为了砍砖生气的不在少数。
砍完砖,女方一步一回头的上车了,这边一挂长鞭炮噼里啪啦的一响,女孩子从此就是客人。
一路无话,到了新郎家里。新娘子被送亲和迎亲的簇拥着来到院子里,新郎官这时候要躲在堂屋里把门关严实。等外边搀着新娘子的嫂子或婶子在院里大叫三声“某某某出来拜天地了”,然后新郎开门将喜糖和喜钱撒向人群。
一时间院子里热闹异常,抢喜钱、喜糖的和闹喜婚的混杂在一起。
这时候迎亲的人会把送亲的客人让到专门招待客人的地方喝茶,送亲团队会知趣的快速离开。
喝过几杯茶之后,喜宴马上紧接着开始了。
新人结婚这天双方客人都是重量级的,舅舅、姑姑等都会到场。新郎的亲戚按规矩全是陪客,新娘的亲戚作为送客全部被陪客陪酒。一般陪客人数要大于送客人数以显示对女方的尊重。双方的舅舅和媒人要坐在主宾的位置,然后送客按照尊卑在迎着门口的位置依次排开,其他人陪客一律坐在背对门口的位置。
按照老家的规矩,陪客一定要将送客喝醉几个才能显出诚意。直到红日西沉送客们才起身告辞。当然过程中送客领头的会反复催促“酒喝的差不多了,该吃饭了”,伙房的大师傅会反复客气道“还没做好呢”云云。
其中还有一个新郎敬酒的环节必不可少,新郎官的叔叔大爷带着新郎到现场给新娘的舅舅和长辈们敬酒,煞有介事的准备一张席子铺在地上,表示新郎要跪着敬,显得礼仪周全。送客中的领头人(新娘的舅舅)会赶紧说“说说都算了,说说都算了”。
新娘的亲戚为了摆脱频繁的酒官司会反复到厨房催饭,前几次都是客气,到差不多的时候会端着酒杯谢厨师。这时候就差不多该吃饭了。
吃饭跟单纯的喝酒不同,开封上馍才叫吃饭。饭前必须上一道大菜——扣肉,这也是停止喝酒马上开饭的信号。扣肉一上,所有的酒官司就不再打了,这会儿所有的蒸碗热菜鸡鸭鱼肉全都陆续端上。等到最后一道酸汤上来,这顿饭才算到了尾声。(写身边人,记身边事儿。云中飞燕阅世间浮华感谢您的阅读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