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着“转运”的垃圾车,能转运吗?| 睡前聊一会儿

147小编 101 2025-01-16

睡前聊一会,梦中有世界。九月来了,“开学快乐”的家长们纷纷晒出自家孩子去上学的照片。这不,最近火了一张小学生背大葱上学的照片,学校工作人员表示,家长兴许是寄语孩子“聪明”。受党报评论君邀请,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日常迷信”这些事儿。

好彩头谁都想要。笔者想起一位朋友的经历:她考研时,她妈妈不知从哪淘来一条紫色的裤子,非要她穿着上考场,说是这叫“紫腚行”;他爸又买来了耐克的上衣,要她“全都对”。原以为这只是东北人民的幽默感,没成想,类似现象到处都有。“日常迷信”也分好几种:一种是习惯派,参加重要面试,必带幸运手表,运动员踢点球前,有专属祈福动作。一种是现场派,以考试季大型“迷信”现场为主,妈妈穿旗袍,寓意“旗开得胜”;爸爸穿马褂,意为“马到成功”,穿红色就是“开门红”,穿绿色则是“一路绿灯”,鞋袜有灰有黄则是“走向辉煌”。一种是网络派,传统幸运符如地藏王菩萨、财神爷、麒麟,创新的是锦鲤、粉红海豚、双彩虹、“星”途坦荡的偶像、怼天怼地的影视剧女主角、自带锦鲤特质的中奖者,甚至是写着“转运”字样的垃圾车……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转发不了的。

为什么大家会相信“日常迷信”?首先是因为“日常”。穿衣打扮、微博转发、换个头像……投入成本小到可忽略不计,而一旦“灵验”,收益颇高,所谓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成真了呢,这就是“宁可信其有”的成本收益分析。其次是因为“迷信”。大多数人参与其中,还是跟风与道听途说,甚至有网上的“日常迷信”,心想事成后还来“还愿”的。还有一种情况是:笼子里的鸽子被无规律地投喂,而在某次投喂前鸽子恰巧抖动了一下翅膀,它们就会抖动翅膀以期得到食物,鸽子也就有了“日常迷信”。 稍微一思考就知道,大多数所谓幸运儿,无非“幸存者偏差”,我们看到有1个人来还愿,那是没看到99个不灵者在家里哭。当然,因为坚信自己就是下一个锦鲤,从而努力得不可自拔的,那就另当别论。心理学上讲自我实现的预言,讲积极心理学,就是说长期的积极自我暗示,更有利于走向成功。这也是所有成功学教材的基本套路。

面对未知和不确定性,人类天生有逃避或超越的想法。从甲骨文上的卜辞到今天不少年轻人津津乐道的星座,都是如此。人生能不能成功?今天会不会幸运?面对“我命由天不由我”的风险,“日常迷信”是最低成本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此逃避不确定性带来的压力和焦虑。当你越是感到某件事取决于外部因素时,那些由象征物、符号乃至特殊行为所带来的心理安慰也就越强——比如观看自己支持的球队打一场没有胜算的比赛时。

当然,对许多年轻人而言,他们不想这么多,“日常迷信”无非也是众多社交狂欢的一种而已。1976年,进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仿照遗传学概念“基因”,创造了“米姆”(meme)一词,指代人类社会的文化基因。行至今日,“日常迷信”也从讨个彩头、图个吉利的初生代米姆,衍生出了符号狂欢和情感认同层面的次生代米姆。它不再是对某个不变事物唯一性的极端相信,更像是一种社交狂欢,什么都能信,什么都可以有仪式感,把温和对抗生活压力的传统举动,变成了一场大型的全民互动,甚至形成风格鲜明的文化景观。就像安慰剂对病人不太严重的病症有“奇效”,一定的仪式加成或许能带来一些心理安慰和积极的自我暗示,催生柳暗花明。但追根究底,幸运可遇不可求,更不可嗜,最靠得住的是自己的努力。当你对一件事有十足的成功把握时,“日常迷信”可能都不会进入你的视野。迷而不失、信而不怠,正视挑战、做功不辍,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多大能量,获取更多“小确幸”。

这正是:

闲来无事转锦鲤,运气不佳怪水逆。“迷信”皆是安慰剂,努力才能换给力。

(文 | 周珊珊)

上一篇: 民国文人们为何喜欢穿长袍马褂?
下一篇: 服装的载体效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