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守孝穿孝服,这其中的门道有很多,现今很多人都不懂了

147小编 184 2025-01-16

“孝”字最早见于商代,其古字形像一个孩子搀扶老人,本义为尽心尽力地奉养父母,引申转指晚辈在尊长去世后要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孝”作为百善之首,一直都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优良品质。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化底蕴便领先于全球。在所有中国人信奉的礼义思想中,“孝道”是重中之重。

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从“孝”这个字形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非常吻合的。

中国人之孝,不仅要对活人孝顺,亦要孝敬死者。所谓“守孝”,其核心就是活人对先人的尊敬与追思。为了让守孝这一仪式变得更庄重,在守孝时还要穿戴孝服。提到孝服,很多人脑海中的印象就是以白色为主的粗布衣。白色,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朴素、纯净,容易让人联想到白雪、云朵等干净的事物。西方人眼中的白色就是纯洁无瑕的表现,例如:西方婚礼中的婚纱大多为白色。

在我国,很多文人士子喜欢穿着白色,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凸显自己的清高。先秦以前,地位比较高的人都会在正式场合穿着白色的衣服,如《管子》有云:“九和时节,君服白色”。但是,令人费解的是,为何我国传统的孝服也是白色呢?时至今日,在葬礼中我们仍能见到死者的亲人穿着白衣,借此来表示对死者的敬意和悼念。并且,在绝大多数西方国家里,丧服的颜色并非白色,而是与其相对的黑色。

从这里就能看出,颜色给人的观感是不一样的,至少,在西方国家,白色还有喜悦和欢乐的意味。那么,由此而引申出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眼中的白色更加庄严呢?

想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传统孝服颜色这个角度切入。

不论是素衣、素裳、素服、素冠,古代丧服的称呼中通常会出现一个“素”字。素,其实就是“白色”的意思。自我国丧葬文化兴起,丧服的颜色便鲜有变动。

在周礼中,服丧的人要穿着“五服”。具体该穿哪一种丧服,还要看服丧者与死者之间的关系,根据亲疏有别的原则,服丧者会穿着五种不同的丧服,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当然,这“五服”只是规格和样式不同,颜色是清一色的白色。如果在周朝的葬礼中,有人穿着了黑色的衣服,这是一种极不礼貌的行为,轻则挨顿毒打被轰出葬礼现场,重则被盛怒的家属塞进坟冢里陪葬。

《论语》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羔裘玄冠不以吊”,这句话里的羔裘说的是黑羊皮,特指黑色的衣服。这种规矩一直延续到民国以前,在清朝时期,虽然,寡居的死者遗孀可以穿着黑衣服,但是,在葬礼时仍要穿着白丧服。

所以说,之所以白色在中国人眼中如此严肃庄重,笔者认为是传统、心理、文化三方面导致的。我们知道,每个民族对颜色的寓意和象征理解不同,毕竟,各个民族的民族文化心态迥异。中国人对颜色的独特理解,始于我国古代的文化、教育、政治基础上。

在远古时期,人类的力量十分弱小,根本无法抵御拥有强壮四肢和利齿的猛兽。在天光大亮时,原始人会暴露在各式各样的危险环境中,容易成为猛兽的目标。所以,人类从骨子里有一种对白昼的畏惧。这种恐惧随着人类文明的开化,逐渐演变成颜色的禁忌。

《后汉书》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文字:“乃阅阴太后旧时器服,怆然动容,乃命留五时衣各一袭”。这句话里的“五时衣”,说的就是在五个不同的时节皇帝的着装颜色,秋天时便要穿白色的服装。为什么秋要穿白衣呢?因为秋季充满了肃杀的氛围,植物凋零。中国人穿白色的丧服,便是由此而来。

在汉朝以后的隋唐、两宋,皇帝开始命令文武百官穿着“五时衣”,他们认为这样可以“迎气五郊”。明朝以后,这种独特的穿衣风格来到民间。虽然在当下社会,人们的穿衣搭配比较随意,但是,一些老人仍讲究在不同季节穿着不同颜色的服饰,这便是传统使然。

西方人眼中的白色并无禁忌,外国人认为白色就是雪花与纯洁、高贵的象征。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西方没有禁忌色。在西方文化中,黑色是一种满含禁忌的颜色。例如:我们熟悉的电影《黑色星期五》,仅从名字就能看出黑色是西方人最忌讳的颜色,预示着磨难与死亡。

除了禁忌之外,中国人穿着白色的丧服,也是对先人的尊敬。

《史记》记载:“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大戴礼记》有云:“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焉生,无先祖焉出,无君师焉治,三者偏亡,无安之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中事先祖而宠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礼三本”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就是“尊先祖”。

在许多历史资料中我们都能看到古人“事死如事生”的传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古人眼中的死者甚至比生者更尊贵。

根据现存的史料记载,中国人最早穿着的服装是由麻纺织成的。在棉花被引进之前,我国古代先民从未接触过棉布。当时中国人获取的衣料非常有限,起初是从动物身上获取的毛皮等,后来是人工种植的麻、葛等。麻在经过初步漂练后,便会呈现最原始的白色。早期先民并没有掌握染色工艺,所以我国古代先民最早穿的便是白衣。

或许是因为这个缘故,生者在祭奠死者时会穿着白色的丧服,因为这样能表达对先祖的尊敬。虽然,听起来有些牵强,但我国的白色丧服还与传统礼仪中的“诚”有关。其实东周以后的古人复兴繁缛的周礼,亦是一种“诚”的体现。将丧服的颜色选作白色,是对质朴、原始、自然的崇尚。

从《仪礼》所记载的“丧服,斩衰裳,苴绖杖”、“大功布衰裳,牡麻绖缨,布带,三月,受以小功衰,即葛”、“小功布衰裳,澡麻带绖,五月者”中我们能看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不同等级的丧服制作工艺和用料亦不相同。

那么,古人的丧服礼仪是否像我们理解的那样,地位越尊贵便穿着工艺越精良、用料越考究的丧服吗?

并不是这样。

前文中出现的“斩哀”,是丧服之中等级最高的,“斩哀”仅是经过简单裁剪过的麻布而已,连边角都未曾修饰。在“斩哀”之下的是“齐哀”,同样由麻布制作,不过在裁剪的基础上又经过了缝边,所以,看起来更像是一件衣裳。

“大功”与“小功”所采用的,便是比前面两种丧服更考究的熟麻布,而“缌麻”这种等级最低的丧服,反而比前面四种丧服的做工更精良,用料也是最考究的细麻。由此可见,越是与死者亲近的亲属,所穿的丧服就越简单。这种崇尚原始的分级,便是一种对自然与质朴的追求。

《史记》有云:“穷本知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唐朝人张守节为这句话中的“著”做出了解释:“著明诚信,违去诈伪,是礼之常行也。”这句话已充分说明了为什么古人会选择白色作为丧服的颜色,因为,“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

在古人的认知中,所有人工制作的颜色都属于“伪”,于礼所不齿。当然,这种观念仅存在于先秦乃至汉唐时期,到了后来古人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这种“礼本著诚去伪”的思维逐渐淡化。我们知道,服丧是我国古代礼仪的一种体现,既然是礼仪的一部分,那么,自然不能选用“为礼之末”的颜色。

所以说,唯有衣料的本色,才算是“礼之经也”。就是因为这种思想在影响着我国古代民俗,所以,自先秦以来人们一直用“披麻戴孝”穿白衣这种方式来祭奠死者。

除此之外,因为我国封建社会的迷信思想比较浓厚,对死亡的认知也在发生着变化。久而久之,白色的丧服成了一种有违吉祥的表现。

所以,中国人对白色的忌讳越来越深。

正是因为古人对白色的敬畏与日俱增,以至于,使得白色的特殊地位变得无法撼动。

当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现在的葬礼中,不论是白色还是黑色的着装都是得体的。今天我们讨论丧服颜色这一话题,也旨在探索古人对白色的理解和认知。

其实,除了白色之外,古人对其他颜色的选用也有不少讲究。毕竟,在没有“科技”这个概念的古代,人们对未知的一切都抱有敬畏的心态。因此,那些流传下来的民俗传统,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古人在特定环境下孕育的价值观。

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我们今天能看到五花八门的传统文化,还要得益于古人对未知事物的敬畏之心。

参考资料:

【《史记》、《管子》、《仪礼》、《后汉书》、《大戴礼记》】

上一篇: 史上最强老母亲是如何“鸡娃”的?
下一篇: 饮食寿而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