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冷星人的冬日福音|不露腿穿搭合集|保暖又时髦,谁穿谁好看
79 2025-01-16
麦积山石窟地处甘肃省天水市东南方50公里的麦积山乡南侧西秦岭山脉的一座孤峰上,因其形似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始创于十六国后秦(公元三八四年至四一七年),尔后屡有修葺扩建,至公元六世纪末的隋代基本建成,并完整保留至今。
开凿于5-13世纪的麦积山石窟,是河西走廊及其周边地区仅次于敦煌莫高窟的大型石窟寺。因位居当时的东西南北交通要冲,麦积山石窟既受到中原北方云冈、龙门等主流石窟的影响,也受到南方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因其明显地反映中国佛殿建筑形象的石窟形式、最早期的经变画等遗迹,影响广泛,成为丝绸之路佛教艺术自东向西影响的转折性阶段重要遗迹。
麦积山现存窟龛194个,壁画约1000多平方米。北魏洞窟壁画数量较多,除飞天、莲花等装饰性图案外,还有在窟顶或四壁绘出内容连续的大型佛本生故事,如睒子孝养盲父母,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等。大型经变画有维摩经变、西方净土变等。127窟形制不大而壁画特别丰富,为麦积山诸窟之冠。窟中右壁所画《西方净土变》,人物和建筑众多,构图严谨,气势宏伟。这是中国石窟中已知年代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幅净土变。这一时期的壁画中的人物服饰趋于世俗化,人物形体修长,面容削瘦清秀。画法古拙,色彩强烈,风格独特。北周洞窟数量也较多,出现了以绘为主、绘塑结合的新形式。
| 麦积山石窟壁画 |
薄肉塑飞天 北周 第四窟上壁
所谓“薄肉塑”是指运用浅浮雕和壁画相结合的形式彩绘而成的具有浮雕效果的壁画。也就是说,一幅画里既可以看到立体的雕塑又可以看到平面的绘画。麦积山第四窟的薄肉塑即是将飞天脸部以及手、脚等全部暴露在肌体外的部分由一层薄泥塑出,其余彩绘而成。这样可以使画面更加丰满、有立体感。
佛传 北周 第4窟顶平棋内
窟顶平棋内壁画大部分毁于地震,现存五副,较为完整,其内容可能为佛传故事。
伎乐天 北魏 第156窟左壁
窟内左壁菩萨背光上保存了北魏时期的装饰图案和数身伎乐天,这是其中的一身,造型丰满,袒露上身,穿束腰裙,双手抚琴,神情自然。
供养人 北魏 第78窟佛坛右壁
第78窟是北魏早期洞窟,佛坛上塑有三世佛,佛坛下有一组供养人壁画,供养人均带幞头,穿袴褶,束腰带,穿皮靴。墨书榜题有仇池镇等几字,从服饰看,这些供养人应是仇池镇氏人,也具有鲜卑族未改制的衣饰特点。
供养人 北魏 第90窟左壁
供养人画于正壁龛楣左上方,面部色彩脱落,形象模糊,身穿深色交领短袍,腰束带,脚穿乌皮靴。
供养人 北魏 第90窟佛坛左壁
面部模糊不清,穿深色交领袍,腰束带,双手合抱于腹部,露出未绽放的花蕾。
因缘故事 北魏 第115窟右壁
窟内正中佛坛上有北魏景明三年(502年)墨书题记,佛左右两侧的壁画被后人涂抹,但仍可见楼阁、婆罗门、仙鹤和跪于佛两侧的比丘,此为须陀须摩王如山沐浴遇飞翅鬼的故事。此为画中的飞翅鬼,形象古怪,身体枯廋,肩生羽翼,身穿交领紧身短袍,两腿八字形站在两座山巅。
因缘故事 北魏 第115窟正壁左侧
因缘故事 北魏 第115窟左壁
须陀须摩王故事中的须陀须摩王拜辞鹿足王。鹿足王,鹿足,梵名Kalma^s!apa^da ,音译迦摩沙波陀、劫摩沙波陀,又作斑足、驳足。据贤愚经卷十一载,过去世中有一波罗奈国,其王名为波罗摩达,一日游山林,与狮子交而生一子,其形似人,唯足有斑,故名斑足。及长,具雄才猛志,继承父位。后以嗜食小儿肉,为民所捕,遂化作飞行罗刹,止住山间。尝欲取一千王之肉,当斑足捕得九百九十九王已,最后捕得须陀须摩王时,因受其感化而悔悟,遂不再食人。
供养飞天 北魏 第114窟左壁龛内右侧
该窟与115窟造像风格相同,此身飞天面部色彩已变黑,手捧供品,飘带和流云拖着轻盈的飞天。
飞天 北魏 第155窟左壁
飞天翩翩起舞,舒展广袖,姿态优美。
供养比丘 北魏 第76窟左壁
供养比丘身材矮小消瘦,穿一件宽大的袈裟,双手扯袈裟,手拿莲苞,神态幼稚,俯首躬身地侍立在佛身边。比丘面部仅单线勾出大轮廓,全身只表现动态而不注重细部刻画。
飞天 北魏 第76窟顶部
窟顶正中画一朵硕大饱满的莲花,四周是袒露上身、颈臂饰环钏,手捧供品、腰束带、下身穿裙的飞天,体态飘逸轻盈,衬以彩云和天花,颇具韵律感。
飞天 北魏 第142窟
这是一身造型清秀如同妙龄少女般的飞天,头上梳双环髻,穿束腰裙,披帛与花蕾在空中漂浮,使人感到轻松愉快。
女供养人 北魏 第161窟
供养人发髻高耸后垂,穿束腰长裙,脚穿笏头履(鞋),身边有一矮小肩披方巾的女仆。
女供养人与千佛 北魏 第203窟正壁左侧
这几身供养人穿束腰窄袖长袍,头顶上是四角垂挂宝珠和花饰的平顶华盖,身边都站一矮小的女仆。人物面部模糊。
乘龙仙人 北魏 第133窟顶部
窟顶上画帝释天出行,构图与第127窟顶相似,此画帝释天和天众已残损,仅存灿若繁星的朵朵天花。
帝释天 西魏 第127窟顶部
此绘龙驾的云车内坐着穿绿色袍的帝释天,云车顶旌旗飘扬,周围还有许多乘龙飞翔的仙人,肩上生羽的羽人,前有菩萨导引。
菩萨 西魏 第127窟顶部
帝释天出行图前行导引的菩萨。
云车 西魏 第127窟顶部
帝释天所乘云车
萨埵太子本生(舍身饲虎) 西魏 第127窟左披
萨埵太子本生(舍身饲虎) 西魏 第127窟正披
本披为国王闻讯赶赴太子舍身之地。
萨埵太子本生(舍身饲虎) 西魏 第127窟右披
太子坠崖,群虎啖食太子。
睒子本生 西魏 第127窟前披
故事描写睒子和盲父母在山中修行时,迦夷国王到山上打猎,误射披鹿皮衣在溪边汲水的睒子。
睒子本生 西魏 第127窟前披局部
国王出行场面
睒子本生 西魏 第127窟前披局部
国王误射睒子,睒子诉说盲父母将无人奉养,国王至盲父母出等。
维摩诘经变 西魏 第127窟
文殊和维摩诘分别坐于左右两侧,左侧文殊头顶有华盖,旁边诸菩萨与弟子侍立;右侧维摩诘有弟子围绕。正中有一菩萨,左手托盘,右手上扬,表现香积菩萨向大众施“香饭”之情节。绘制技艺精湛,是早期经变画中的优秀作品。
西方净土变 西魏 第127窟右壁
西方净土变就是人们常说的西方极乐世界。西方净土宗强调以极乐的西方净土为归宿。
涅槃经变 西魏 第127窟正壁
八王分舍利 西魏 第135窟正壁
佛经讲,释迦牟尼在拘尸那城涅槃后被焚化时其躯体化为无数舍利子,八国国王纷纷派兵前来索分舍利,展开激烈战斗。城中一位婆罗门提出了均分舍利的主张,每国各得一份而归。此图表现的是为争夺舍利而展开的激战。
说法图 西魏 第110窟
这幅说法图两侧分别题名“此是观世音菩萨,此是无尽意菩萨”,佛和菩萨的行列里有供养比丘尼和女供养人。
天水太守题记 西魏 第120窟
正壁佛右侧有墨书提榜:“比丘尼清静供养佛时”等,从题记可看出此为天水太守王宗为一家三代开窟造像。
女供养人 隋 第162窟
这是画在北魏壁画上的隋代女供养人,旁有墨书“妹小□持花供养,姜氏小妹□□供养时,妹□晖持花供养佛时”。画面中四位女主人身穿窄袖束腰长袍,头戴冠,脚穿云头靴,手持花束,身旁各有一小女孩为主人提衣角。
火头金刚 北周 第78窟
画面残破,火头金刚仅剩半身,忿怒相,头顶及两肩有红色火焰,上半身裸露。下身穿折腰裙,胸及小腹以铁线勾肌肉。
飞天 北周 第78窟
这飞天发髻颇高,饰花,手弹四弦琵琶,臂饰环钏,穿青色长裙,肩披绿色帛带,上方飞天仅存下半身,画面土红地色。
佛传 隋 第5窟顶平棋内
这是前室残顶平棋内的一方壁画,画中的马体魄矫健,昂首奋蹄腾空而飞,姿态优美,空中天人散花,伎乐天手捧乐器,还有火焰宝珠。
涅槃经变 北周 第26窟
涅槃经变主要表现释迦牟尼佛圆寂时,弟子们悲痛不已的情景,宣扬佛身常在和"一 切众生,悉有佛性"等大乘思想。
法华经变 北周 第27窟
这是法华经变的见宝塔品和化城喻品。见宝塔品是表现佛在摩羯陀国王舍城耆阇崛山上为天人龙王等演讲《法华经》。多宝佛从地涌出,赞叹释迦演说。画中二佛为释迦与多宝佛。化城喻品是表现一群人要去很远的地方采集珍宝,找来一位聪慧无比的人做导师。行至中途道路崎岖,精疲力尽不愿前行。导师见众人畏难,事必半途而废便以神通力化出一座宏伟壮观的大城,众人入城休息。导师激励这些人坚定信心,克服困难,继续前行,一定会到达目的地。这一品仅画一座大城,城外画一身着袈裟的导师和一采宝人。
供养人 唐 第5窟西侧龛顶西侧
这是西方净土变下面的几排女供养人,高发髻,圆领宽袖衫,束腰长裙,后面都有仆人为他们提携裙裾。
女供养人 五代 第5窟中龛顶部
这是说法图右下侧的几身供养人,发式各异,体态丰满。
(来源:丝路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