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鞋血泪史|从三寸金莲到西洋高跟鞋

147小编 52 2025-01-16

缠足血泪史

「小脚一双,眼泪一缸。」

封建男权社会下,缠足畸形定义女性美,残忍约束女性,进而蔓延成整个社会趋之若鹜的病态风俗——中国女性因此写下千百年的足下「残酷血泪史」。

△清末女子的小脚与男士皮鞋、茶杯的对比。

汉族女子缠足的起源众说纷纭。野史称,缠足的「始作俑者」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宫嫔窅娘,窅娘以帛缠足,作新月状,在特制的金莲中翩翩起舞,从此小脚审美流传开来。宋代女子流行纤瘦的双足,缠足仅追求「纤直」,这种纤足审美一直延续至明代早期。

△南宋《杂剧人物图》中穿弯头鞋的纤足女子。

△明代早期,尖头纤足绣鞋出土实物,与后来清末的三寸金莲差异较大。

到了晚清时期,缠足登峰造极,追求极端的「瘦小尖弯」,导致女子的足越缠越小。从四、五岁开始,通过折断脚掌骨等残忍手段来塑造极致的「三寸金莲」。男子将小脚视为衡量女子美丽的标准,以愈小为美丽。酸腐文人甚至恋足成癖,延伸出品鉴小脚的种种美学理论,此时缠足之风近乎疯魔。

△清代仕女画中的小脚女子缝制红色高底绣鞋,及相似款实物。

△清末,三寸金莲女子扶镜站立。

清末的缠足鞋纤细尖小、形如弯弓,故称「弓鞋」,以三寸(不足10cm)为美。弓鞋不仅装饰繁复,还装有木质高跟。鞋底中间向内弓起,仅脚尖与后跟着地,视觉上显得双足更加娇小。穿上这种弓鞋,女人走起路来扭捏摇摆,这种猎奇步态被视为万种风情。

△清末高底弓鞋,其形态与今日尖头高跟鞋相似。

△为追求极致小脚,不惜丧失行动能力,出现进进出出都需他人抱的「抱小姐」,可谓是猎奇审美下的畸形产物。

1910s|革新之风

19世纪末,缠足之风进入白垩化,「不缠足运动」也正在兴起。

戊戌维新先进分子呼吁女子解放双足,认为缠足导致中国女性废疾、国家民族羸弱。然而碍于根深蒂固的封建观念,清末的天足运动收效甚微。辛亥革命后,政府多次颁布缠足禁令,五四运动时期,随着中国女性意识崛起,缠足陋习在大城市中被渐渐革除。

△清末,缠足女子(左)与天足女子(右)。

1910年代,解放双脚的女子大多穿着「中式平底鞋」,随着西风东渐,「西式高跟鞋」也进入中国女子衣橱。时髦女子将中式衣裙与西式鞋履混搭,展现了民初时尚革新的风貌。

△1910s/穿着中式元宝领袄裙装束的时髦女性,混搭一双西式高跟皮鞋。

△1910s/左边女子着西式高跟鞋,右边女子着中式平底鞋。右边女子的双脚明显偏小,这是过渡时期的解放脚。

「中式女鞋」统称为绣鞋,1910年代以「合脸鞋」为主,又称「平底天足鞋」。为适应女人解放双足后的脚型,鞋型更加修长,采用平底,鞋面细窄,鞋口浅,鞋口前端开得很尖,以鞋尖微锐为美,视觉上依然追求纤细的风格。不同于清末繁复堆砌的装饰,民初的女鞋风格以淡雅取胜,或是采用素色,不加装饰。

△1910s/左边为素雅的平底合脸鞋;右边为中西合璧的拖鞋样式。

△1910s/通过观察老照片与月份牌,这一时期穿着中式女鞋的占比较高。

1910年代的「西式高跟鞋」延续了古典鞋型的风格,鞋头尖窄,轮廓纤瘦,亦采用素雅色调,这与国内同时期的女鞋审美不谋而合。彼时流行的鞋跟名为「路易跟」,这种鞋跟高度适中,线条向内弯曲,形成极为浪漫优雅的弧度。此风格源自17世纪的法国宫廷,一直流行至20世纪20、30年代。

△1912年/象牙白缎面晚装鞋,路易跟,一排蝴蝶结装饰,尖瘦鞋型把双脚包裹的非常纤细。

△1910s/双色拼接的女式高跟皮靴,侧边一排纽扣固定,多作为日装出现。

1920s|舞鞋风尚

1920年代的上海大都会,社交舞会盛行。时髦女郎对衣饰的要求越来越高,一双吸睛的高跟鞋绝对是舞场的必备单品。受到舞鞋风格的影响,系带、中低跟的设计更受推崇,「系带高跟鞋」成为20年代绝对的主打款。受到极致的装饰艺术影响,女鞋风格更加华丽闪耀,花样更是琳琅满目。

△1920s后期/上海十里洋场中的舞会盛况,时髦女郎的衣长缩至膝盖,高跟鞋成为值得炫耀的配饰(@大枝)

「系带」与「镂空花纹」是1920年代女鞋的特色。「系带」起到固定作用,有一字带、T形带,绑在脚踝或脚背处,一侧用扣襻固定。此外,多条的花式系带更多是起到装饰作用。「镂空花纹」是为了尽可能多的展露双脚肌肤,鞋口与两侧镂刻出精美的图案,形成美轮美奂的镂空效果。

△1925/《图画时报》中展示的上海最新鞋款:一字系带,鞋口与两侧作几何镂空装饰。

△1920s/月份牌广告画中的时髦鞋款,黑白放射条纹,花式系带,右为相似款实物。

鞋面流行不同材质、不同色彩的拼接;常用华丽的织锦、缎面、漆皮材质;色彩多运用明艳的撞色、金属色系。经典的「路易跟」样式依旧流行,鞋跟高度在2至2.5英寸左右,十分适合交际、跳舞。为了让鞋子更加闪耀夺目,设计者还会别出心裁的在鞋跟上饰以各种水钻图案。

△1927/华丽晚装鞋,红色织锦鞋面,拼接银色金属色革,几何图案镂空,路易跟上镶嵌水钻图案。

△1920s/一字系带,亮金色搭配松石绿,扇形鞋舌、鞋扣,是装饰艺术中经典的埃及风情。

当时国内还风行一种仿高跟鞋样式的「平跟鞋」,外观与尖头高跟鞋相差无几,也搭配系带,鞋面镂刻花纹。采用「方形宽跟」,鞋跟很低甚至接近平底,穿在脚上舒适平稳,也更加适合当时中国女子的娇小身材与穿着习惯。

△1925/《图画时报》中展示了这种新款平跟鞋,纤瘦尖头,方形宽跟。

△1920s/月份牌广告画中的尖头平跟鞋样式。

△20s中式绣鞋改良得更加时髦,鞋脸面积变大,绣花从两侧移至正面鞋脸,中西鞋履交织并存于整个民国时期。

1930s|优雅时代

进入1930年代,中国女子穿西式高跟鞋已「司空见惯」。30年代的中国女子追求优雅的颀长身段,开始流行长旗袍,30年代中期下摆一度长至曳地,高跟鞋的作用便显得尤为重要。摩登女郎对中西合璧的混搭得心应手,身穿中国的时装旗袍体态风流俊倩,搭配一双西式高跟鞋更显娉婷袅娜。

△1930s/长旗袍搭配高跟鞋的各色风情。

30年代的高跟鞋愈发追求双脚解放。鞋子样式有所改变,鞋头更加圆钝,鞋面的镂空面积扩大。系带则被简化或取消,路易跟的弧度趋于平直,或干脆采用更宽的「古巴跟」。鞋跟高至3英寸左右,脚背被抬高,勾勒出足背线条,展现出优雅的女性风格。

△1935/黑白拼色高跟鞋,展露优雅的脚背线条,今天来看依旧非常时髦。

△1930s前期/月份牌广告画中的摩登镂空鞋款,及相似款实物。

不施系带的「宫廷式高跟鞋」风靡一时,展露出优雅的足背,显得双腿更加修长。一般为黑色、棕色、海军蓝等低调的基础色,多使用绒面革与漆皮。晚装鞋则继续流行闪耀的金属色,或是丝绸、织物等材质,鞋口上常搭配鞋舌、鞋扣等装饰物。

△1930s/宫廷式高跟鞋,黑色绒面革,鞋舌上装饰方形镶钻鞋扣。

△1930s前期/上海时髦女郎(左)与好莱坞女星(右)的相似款高跟鞋,鞋面装饰几何图案。

△1930s/装饰艺术晚装高跟鞋,闪耀亮金色拼接几何绿色绒面。

30年代还流行过一种「镂空编织凉鞋」,鞋面用宽窄不一的条带编织成镂空的网格或线条。露趾曾被视为不雅的行为,女人解放双脚的渴望越来越强烈,鞋尖处还被做成镂空,露出部分脚趾,出现「鱼嘴」款式。这种编织凉鞋成为30年代的夏日新宠,其中浅色系尤为受欢迎,双脚在鞋内若隐若现,别具妩媚风情。

△30s中期/月份牌广告画上的「镂空编织凉鞋」,与35年阮玲玉在《新女性》中所穿的类似款(右)。

△1934/《时代》杂志中展示了国内夏季最流行的「镂空编织凉鞋」。

△1933/《Vogue》杂志介绍中国女性时尚,展示了中式绣鞋(左)与西洋高跟鞋(右)并存的流行风貌。

1940s|女性力量

战争改变时尚的风貌,「女性力量」是1940年代的主题。不同于30年代的优雅外观,40年代的高跟鞋愈发强势有力。

△1940s/月份牌广告画中的时髦鞋款。(图源@大枝)

中国女性继续追随西方女鞋潮流,「鱼嘴露跟鞋」成为40年代的大热单品。鱼嘴开的很小,展露部分脚趾,系带移至脚后,同时露出足跟。鞋跟升至4英寸左右,出现带有厚度的防水台,采用更粗的「古巴跟」。战时,国内流行及膝短旗袍,整个小腿露出,一双厚底粗跟鞋成为全身焦点。

△1946、上海时髦鞋款,宽系带,古巴跟,鱼嘴样式,露后足跟,白色款最受欢迎。

△1940s/带有防水台的「鱼嘴露跟鞋」。

△1945/典型的鱼嘴露跟款式,古巴跟,鞋头装饰鞋扣。

战争时代物资短缺,皮革使用受限,软木、草编、厚织物等非常规材料被大量使用。40年代的高跟鞋风格「强势有力」,鞋跟与防水台的加厚让鞋子看起来十分坚固厚重。虽然战时鞋款变化单一,但鞋面常用各种材料进行悉心装饰,鞋头也会搭配蝴蝶结等各种样式的鞋扣,不失俏皮浪漫。

△1940s/高跟鞋实物,左边鞋款白色绒面革,鞋面金属星星装饰;右边鞋款麻料材质,鞋面刺绣镂空装饰。

△1945/鞋头上装饰各种可拆卸的鞋扣,蝴蝶结样式十分流行。

「坡跟鞋」,又称「楔形鞋」,由菲拉格慕Ferragamo在30年代末创造,风靡了整个40年代。坡跟鞋大多高度适中,穿着平稳舒适,风格十分休闲,适合日常穿搭,备受战时女性们的欢迎。当然,还有更为夸张时髦的厚底款式,坡跟被垫的很高,厚底多为软木雕刻,底部或中间挖出拱形或镂空,两侧装饰各种图案。

△1940s/适于日常外出穿着的坡跟鞋款式;右为绒面革鱼嘴坡跟鞋实物,宽系带,玫红色十分靓丽。

△1940s/夸张的厚底鞋款式;1946年厚底鞋实物,厚底中间挖出镂空造型(右)。

1940年代,各种带有防水台的粗跟鞋、坡跟厚底鞋流行。这种款式既增加了女性身高,又保证了平稳坚固,搭配同样霸气的垫肩时装与高耸发卷,放大了女性的轮廓。通过塑造「大女人」的形象,女性的力量与威严得到强化,具有一定积极的社会意义。

△1940s/夸张的异形坡跟鞋(左);2011/Lady Gaga的恨天高(右)。

笔者后记

笔者创作本文的念头和动机来源于当今民国影视剧对于女性鞋履的误读。多数情况下,展现在大众面前的女鞋样式是不符合历史变迁轨迹的。民国剧中充斥着各种现代款的细高跟,大众很容易被误导,形成一些错误的固有印象。

△1920s/古典优雅的「路易跟」样式。

回顾百年来中国女性鞋履的发展历程,每个时期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我们几乎可以说,时代背景创造文化符号。因而,时代因素的考量,也许是我们了解其变迁史的密钥,只有洞悉变迁才能体会中国女性身体解放的来之不易。

△20、30、40s/中国女鞋风尚与女性姿态(左至右)。

女性鞋履发展和女性意识的觉醒是相伴相生的,这一点仅从我们最熟悉的高跟鞋就能够略窥一二。民国时期,西式高跟鞋潮流大盛之时,就有不少人认为,高跟鞋的流行令好不容易脱离缠足的中国女人,重新陷入了西洋的缠足法——这种讨论至今仍有余韵。

△1929/《五十步和百步》,反思西洋高跟鞋的漫画。

在梳理本篇文章脉络的过程中,笔者脑中女性鞋履的发展历程与框架渐渐显现,也自觉受益匪浅。希望本篇文章的分享,能够给大家带来灵感与思考。

策划人 / ZeqHu、廉子雎

图文 / 廉子雎

排版 / ZeqHu

审校编辑 / Hannah

=========================

声明

本文由《创刊號FA》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 上班可以精致起来,24套通勤风穿搭,高级感十足
下一篇: 有品位的女人,穿裙子绝不配高跟鞋!今年流行这3种鞋,时尚减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