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戏韵·华服霓裳

147小编 200 2025-01-15

京剧《大登殿》中贵州京剧院演员李晨阳饰演王宝钏

皮黄声声,锣鼓铿锵;待上浓妆,好戏开场。

五尺台上,且看那唱念做打,如泣如诉,余音绕梁。

水袖轻扬,兰花指捻,舞姿蹁跹。

竹扇合拢,衣袂潋滟,眸底暗涌。

英雄豪杰义薄云天,才子佳人缠绵悱恻。

一戏终了,意犹未尽,掌声雷动。

京剧《大登殿》剧照

百年传承,筑城京剧传薪火

自18世纪90年代初四大徽班进京,京剧已有200多年历史。自诞生以来,京剧吸取戏曲“百家之长”,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京剧的精彩唱段被相互传唱,爱好者们自发组成票房,排演京剧,产生了许多民间组织,京剧热潮在全国犹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1964年,贵阳市京剧团在北京参加全国现代戏汇演,演出剧目《苗岭风雷》。贵州京剧院供图

贵阳之有京剧,较为公认的时间是1913年6月,已有百年之久。资料记载,贵阳人姚华在京期间喜爱京剧,常与京剧名伶王瑶卿、梅兰芳交往,他指导过程砚秋戏理。他精于音韵,对戏曲理论研究造诣极深,堪称“贵州京剧第一人”。

京戏在贵阳中华南路开锣,乔玉琴京班入驻,开始营业性质的演出,出现第一座舞台“黔舞台”,贵阳开启了京剧时代。时受邀来筑的班主乔玉琴,善演花旦戏,能踩跷,拿手戏有《游龙戏凤》《活捉三郎》《花田错》等,当时贵阳绝大多数人没有看过京戏,台上表演,观众新奇无比。此后有更多知名演员登台唱戏,二三十年间,京剧覆盖全省,活动从未间断。

1978年,贵阳市京剧团到上海演出《杨门女将》。贵州京剧院供图

1950年,贵阳市建立了黔进京剧社、黔光京剧社两大民间职业剧团,1955年1月1日,贵阳市京剧团成立,后称一团。1958年,贵阳市京剧一团、二团合并,搬入喷水池新建的剧场,取名“云岩剧场”,代表作《明月清风》《范仲淹》荣获“文华新剧目奖”、中国戏剧节8项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入选国家工程、获国内外奖项30余项。如今,双“梅花”“白玉兰”获得者侯丹梅、冯冠博成为了贵州京剧的开路先锋。

贵阳市京剧团演员马骏骅饰演萧何。贵州京剧院供图

贵阳市京剧团演员苗溪春饰演关羽。贵州京剧院供图

一身行头,唱尽古今四方情

在“四击头”的锣鼓声中,舞台上闪出一员大将,头戴虎头盔,身穿绿色靠,净脸,挂着黑髯,做着“起霸”的动作,熟悉京剧的观众就知道这是武老生。

剧目《李陵碑》,吸引了不少吸取爱好者观看,左边演员倪博,右边演员詹志凯。

京剧的角色划分为生、旦、净、丑四种行当。生行是京剧中男性的总称,分为老生、小生、武生;旦行在京剧中是女性的总称,分为青衣、花旦、花衫、刀马旦、武旦;净行是京剧中常见的“脸谱”,多扮演性格特色鲜明的角色,俗称“大花脸”,分为铜锤、架子、武花脸;丑角又称“小花脸”。

剧目《李陵碑》,演员詹志凯扮演杨继业,此角色为老生。

梨园有句俗谚“无丑不成戏”,让戏曲充满诙谐气氛,张弛有度。各种角色是既规矩又自由的,根据自己的行当,创造出不同的角色。台上的表演十分丰富,一般来说,一个演员尽管经过长期的技术锤炼,也不太可能完全掌握不同类型的表演,只能按取所需。练好基本功,以发挥它的所长,也就形成了艺术风格的差异,这也是京剧百花齐放的原因。

剧目《杨门女将·探谷》剧照 ,演员李晨阳饰演穆桂英,此角色为刀马旦。

常言说:“首先要明规矩、守规矩,而后脱规矩、合规矩。”明、守、脱、合四者是认识与实践逐步深化的过程,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活动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

剧目《钟馗嫁妹》,演员付珮雯饰演梅香,此角色为花旦。

舞台上的一戳一站、一举一动都有一定的尺寸。正如古代舞赋所讲:“无动赴度”所谓“度”,就是尺寸,光这一个“尺寸”,也可能练上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

舞台上的一戳一站、一举一动都有一定的尺寸,基本功是不可缺少的,也是考核的重要内容。演员杨红园、刘冬冬正在练习基本功。

寸方舞台,中式美学展魅力

京剧的服装成型于清代,以明代服饰为基础,吸收了历代的经典服饰,融为一体。在外行人看来,戏服色彩斑斓、纹样精美。实际上,京剧戏服是极其讲究的,无论是色彩搭配,还是图案设计,都秉承着中国京剧艺术一贯的写意风格与象征手法,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这件马褂是贵州京剧院藏品,衣服为金丝制作,配有精美刺绣和花纹,十分精致。

京剧服饰蕴含了色彩学和绘画学,让饰物变像、反转,和自然美、装饰性和图案性结合。运用对比色的强烈,色彩调和,给人美感共鸣。古称“玄”色的黑,象征对天的崇敬,给人以庄重气派多用于刚直豪放性格的人物。红与绿的对比,大胆用于脸谱和穿搭,使人感到忠正,血气刚义之气。色彩之外,也会补充黑色髯口,平金彩绣,把束在腰间的腰带悬挂在蟒袍上,把靠肚子垂在腹前,使袍褶的腰身摆幅宽大舒畅、便于舞蹈等,使之不俗。

京剧图案配色,展示了中式美学。

五彩斑斓的戏服,几千年中华文化掠影;精致考究的图案纹样,别具寓意的文化标识,强烈的的艺术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时代人物、身份地位、性格、形象、服饰穿搭,不少是通过服饰来表现人物的。

京剧服装刺绣,平金云头

行里人常说“宁穿破,不穿错。”服装可以破旧,但也不能把褶子作帔错穿,破旧是经济问题,穿错是知识,创作的艺术问题。可见传统在艺术创作中是不允许马虎的、而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京剧服装刺绣,三蓝水

图案密码,纹样藏文化基因

京剧服装的图案非常讲究,总体上说是传统的审美中进行系统的加工,算是传统图案之大成,突出的数龙凤图案。自新石器时代之后,在亚洲这块中原大地上,形成的各部族,选择了龙和凤尾崇拜物,在历史的长河中和凤蕴含着人民的智慧和美与力的丰富源泉,产生图腾文化。

蟒(男)衣袖龙的刺绣

京剧服饰的制作,十分复杂。早期民间剧团经济能力有限,戏服的质料多是用布、绫、(绸)、缎,只有少数富裕的戏班才会用锦缎、云缎等贵重衣料。现代戏服的制作材料主要有丝绸、粗布、麻布、扑布、绒线、金银线、棉花等等。戏服制作讲究颇多,每件都要经过设计、绘图、下料、刷样、绣花、浆裱、裁剪、缝纫和熨烫等10多道工序。

京剧服饰图案

制作方法分为纯手工制作和机械制作。手工制作价格昂贵,如梅兰芳的一套纯手工戏服需七万大洋,折合成人民币要三百五十万。现在纯手工制作的一件蟒靠需上万元,一些超过两万多元,即使是电脑绣的蟒,好一点的仍要几千多。以前没有机器时,做一件戏服平均需要两三个月,一件手工的龙袍制作则需要一年多。

三蓝绣龙,图案十分精致

丝缕千回绕指柔,绣针穿梭织锦绸。红线轻挑描凤尾,绿丝慢引绘龙须。京剧服饰的制作工艺也彰显了刺绣的艺术魅力,以光彩的平金绣、平银绣,富丽堂皇的金绒绣和清雅俊美的绒绣构成了高工艺的观感,大方而有气派,每一件京剧服装都是精工细做,真才实料的艺术品,纯手工完成一件复杂的蟒袍常常历月经年,一套完美的剧装可以价值连城。

京剧服装分类方式有多种,这里就分为蟒、帔、靠、褶、衣。

蟒(男)

蟒即蟒袍,是帝王将相等高贵身份人物所穿。齐肩圆领,大襟阔袖,袍长及足,袖根下有“摆衩子”加强了可舞性,周身以金线、银线及彩色绒线刺绣纹样。主要是龙及“蟒水”,陪衬汉样为日、山、流云、“八宝”“八吉样”等。龙的具体形状,有团龙、行龙、大龙等三种,有的端庄严谨,有的昂扬矫健,有的气势宏大。“蟒水”的具体形状,有弯立水、直立水、立卧三江水、立卧五江水、全卧水五种。搭配“上五色”(正色,红、绿、黄、白、黑)和“下五色”(副色紫、粉(红)、蓝、湖、香)。色彩鲜明,强烈对比,又和谐统一,并且光彩灿烂,极为富丽,有意境美,也有意蕴美。可以说,蟒的服饰典型体现了京剧服装的艺术特点。

帔(男)

帔即对襟长袍,是帝王、中级官吏、豪宦乡绅及其眷属在家居场合所通用的常服。对襟,半长大领,网袖(带水袖)、左右脖下开衩,男帔破长及足,女帔稍短(仅过膝),以“对襟"造成自由开合的宽松感,以向下的两条垂直线给人以流畅修长的美感,算得上是一种“宽松式”的服装。皇帝用团龙,皇后、贵妃用团凤。太后用团龙凤。除此之外,视人物年龄身份,或用团花、团寿字,或用枝子花。皇室成员用黄色,状元登科、新婚典礼和喜庆团圆场合的夫妇用红色,老年人用秋香色。

靠(男)

靠即甲衣,是武将所通用的戎服。靠的服装造型颇为奇特别致,靠身分前后两片,长及足。后片腋下有两个“燕窝”,作为与前片相连的纽带。后腰两侧有两根“搂带”,回绕于前腰。前片中部略宽(称“靠肚”)。双腿外侧各有一块遮护腿部的“靠腿”。衣片虽有铠甲纹样,却不紧贴身体,“分离式”的服装静则赋子人物以威武气概,动则便于夸张舞蹈动作。主要纹样为鱼鳞形或丁字形,鳞甲的中部饰以团寿字,在甲纹四周饰以双层装饰花纹——“小边”和“大边”,分别为草龙、江牙连续图案。靠肚上的纹样也很重要,一般说武生或武老生用“双龙戏珠”或“独龙”。

背壶

此外,在“靠”的背部扎系附加物——“背壶”,内插四面三角形“靠旗”,其颜色与靠色相同,造型足向外放射状,这就形成服装的向外延伸、扩展的感觉,从而更进一步地衬托出武将形象的高大与英武。此种服装造型方法,在中外服饰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女青褶子

褶,即斜领长衫。是广泛使用的便服。一般通用于平民百姓,也用于文武官吏及其眷属。大襟,斜大领(右衽)。男褶身长及足。左右脖下有开衩。宽身阔袖(带水柚)。女式褶为对襟,小立领,身长略短,仅过膝。褶类的品种较多,按纹样、形制区分,计有21个品种。随着时代的发展,创造出了京剧舞台上的小立领对襟衫——女式褶。

褶是造型简洁的多功能服装,男褶既是单独外用的便服,又可当作蟒、帔等服的衬袍。还可与箭衣构成“套服”,供武生、武丑、武花脸行当的人物敞穿或斜披,结构简单,为人物造型的多样化提供了有利的服装因素。同时亦可根据要求变化多种纹样布局,以利于多种类型人物服装的各自具有独特的纹样布局程式。

白龙套衣

京剧传统服装中,除蟒、帔、靠、褶四大类之外,其余的所有剧装,统称为“衣”。“衣”的品种很多,历来是按照“衣箱”管理规制进行归纳分类,有的属于“大衣箱”之类,有的则属于“二衣箱”之类。也可以按服装本身形制上的基本特征来划分类别,将“衣”归纳为“长衣”“短衣”“专用衣”“配件”四个部分。

例如长衣里的“开氅”属于便服。用于高级武将权臣在非礼仪场合。因为这种服式气派颇大,所以为了强化表现力,用于如占山为王的寨主,武艺高超的大将及侠士等。主要纹样为狮、虎、豹、象等走兽(武将专用),尤以“双狮绣球”纹样最为典型。

短衣里的花抱衣,大领紧袖,下摆缀打折的异色绸边两层(名为“走水”),又名“打衣”“豹衣”“英雄衣”。用于侠客、义士、绿林英雄等类人物。

专用衣里的八卦衣专用于智足多谋、且有道术的军师一类人物。斜襟大领,阔袖带水袖,衣身袖口单镶宽边呈波线式。身后无摆,腰部略向里收,缀有腰梁,下垂两条飘带。

头面花旦演员窦天旗佩戴的点钻红头面

头面就是俗称的头饰,是配合服装的重要部分,主要包括头冠、发饰、额饰、耳饰、颈饰五大类。这些头饰在形态上各具特点,既有硕大无比的“大脑门”,也有蔓延悬垂的水草型。这些头饰千姿百态,琳琅满目。头冠是京剧头饰中的“高大尚”。

《阳明悟道》中冯冠博饰演王阳明所佩戴的荷叶盔

头冠形态以高大、华贵、魁梧为主,常常采用金丝银线、绸缎玉石、珠花蝴蝶等勾勒。发饰造型多以鸡冠、鹰角、丁髦、梳篦、发髻、侧滑等形式出现。额饰是戏曲人物头顶上的饰物,通常用来装饰头冠、发饰。耳饰多是以琥珀、宝石、珍珠等来装饰与赋于人物身份、性格、整体形象等特征明显。颈饰指的就是人物的项圈和项扣。

凤冠

点绸头面

经典的头饰有点翠头面,一般是传统戏曲的旦角演员所带头饰。主要由翠鸟羽毛、水钻和纯银经过专业制作而成。“点翠”是一种中国古老的传统金属细工技法,一整套点翠头面大概有泡子、鬓簪、鬓蝠、泡条、串联(三联、四联)、六角、大顶花、边蝠、边凤、偏凤、等50件左右各种单件。

九龙冠

还有水钻头面,高级玻璃仿制钻石,称为水钻。在灯光下,水钻晶莹闪烁、流光溢彩,可以更加突出角色的年轻美貌、明丽活泼。所以《霸王别姬》里好戏的袁四爷给张国荣演的程蝶衣送了一套水钻头面当见面礼,出手之阔绰,让旁人惊讶。

脸谱

在化妆上为使观众看清眉眼,所以就粉墨登场、浓眉重目,深描眼帘,进而勾画、创造出脸谱,不但强调眼窝、鼻窝等深陷部位,还根据面部肌肉,骨骼夸大明暗,把髯口夸大加长。这夸张的手法是中国化妆上的独特创造。

剧目《铁笼山》剧照,演员马红光饰演姜维。

脸谱以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来构成对人物性格,形象的表现力。脸谱有十来种基本谱式,把基本谱式作为一种程式,为各类人物的勾法提供了大致样式,从中可演变出无数个脸谱来。从造型上分为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碎花脸、歪脸、象形脸。

剧目《钟馗嫁妹》,演员万林峰饰演钟馗

丝线之间,岁月人间细窥见

因为戏服上多有精美的刺绣图案,为了使服装挺括,还会在背面刮浆,所以戏服不能洗,一洗就废。每次演出结束后,都要除味消毒,待阴干后再叠起来。如果是浅色戏服,放时要用清洁白纸包好以免泛黄。戏服在保管时均需要反叠,将衣服内里朝外,叠成豆腐块状,保持面料干净,避免刺绣工艺受磨损。

京剧服装师傅刘硕正在对服装进行保养。

在每年的七八月份,要把戏服进行翻晒。由于不能在太阳底下曝晒,因此要找一开阔地,顶上有棚,这样避免太阳直接曝晒,但地面又可以接受太阳的辐射热。

由于戏服用料讲究、工艺精致、造价昂贵,因此需要妥善精心地管理和养护。要做到四防:即防皱、防霉、防虫、防掉色;要求演员做到五不着:即不穿水衣不着装,不着装喝茶,不着装席地而坐,不着装抽烟,不着装下台;保持三白:即靴白、颈白、水袖白;采取熨、叠、喷、晾等方法,保证服装不皱、不霉、不掉色、无虫噬,常新不秽,从而保证舞台演出的外部造型美,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京剧容妆师陆方洁为演员佩戴点钻头面。

京剧服饰的制作繁琐,价格高昂,保存困难,正因那些手艺人和守艺人的坚守,才能镌刻在历史长河中,百转千回,让人惊艳。

我们所说的京剧服饰,如追根溯源,都能找到民族民间的审美意识和生活习性,生活是艺术的来源,人民是艺术的创造者。

两百年刹那间,丝线成了衣,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京剧的故事还在继续,从青丝到白发,京剧人仍在向前。

两百年刹那间,丝线成了衣,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京剧的故事还在继续,从青丝到白发,京剧人仍在向前。

滑动查看→

支持单位:贵州京剧院

记者/林剑 蒋世良 黎敬程

编辑/王文竹

校对/杨蕾

一审/廖迅

二审/夏进

三审/吴迁

上一篇: 贵州土家族的服饰特征:好吃不过茶泡饭,好看不过素打扮
下一篇: 解读贵州苗族服饰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