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下」
35 【纳西族】
纳西族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西藏的交界处的丽江及其毗邻地区,
云南省为纳西族主要分布省份。中国(中国大陆)有纳西族总人口309,477人(2000年人口普查),
列第27大民族,其中云南295,464人,占纳西族人口的95.5%,其余省市区均有分布。
纳西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的一支,据《华阳国志》记载,
东汉(公元25-220年)末年,该地区有“摩沙夷”活动。唐代,纳西族先民分布记录较详细,
据《蛮书》所记,西至金沙江河谷、巨甸以北“铁桥上下及大婆、小婆、
三探览(均在今丽江地区)”东至雅砻江流域“昆池(今盐源)等川”,都是“磨些蛮”所居之地。
元明时代,由于云南丽江木氏土司崛起,不断向外扩张,纳西族活动地域更为广阔,
东北部可能到了今四川省康定及以南贡嘎岭一带,北到今巴塘、理塘和昌都,西到怒江流域。
清雍正元年(1723年)木氏土司改土归流后,西北部藏族土司实力南移,纳西族土司式微,
加之大批彝族西迁入雅砻江流域,人数就逐渐减少。
文化
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纳西族的语言是纳西语,一般归入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它有两种文字:东巴文和哥巴文,其中东巴文创造于一千多年前,
是今天世界上唯一的仍被使用的一种象形文字。
纳西族信仰东巴教、藏传佛教等宗教。丽江纳西族还普遍信奉“三朵”神,成为多种信仰的民族。
纳西族妇女一般穿着宽大布衣、戴圆帽(现在很多妇女直接戴蓝色的圆形红军帽)、
披羊皮披肩,羊皮批上有两根白色背带在胸前交叉,一般有7个白色圆形装饰,俗称“披星戴月”。
36 【水族】
水族是中国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以及贵州的荔波、
独山、都匀、榕江、从江等县,在广西省的融安、南丹、环江、河池等县。
人口约为40.7万人(2000年统计)。
水族的远祖是古代“百越”的一支。水族与古代“骆越”族有历史渊源,是其中一只发展起来的。
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公元前214年,
秦朝统一了岭南,水族先民逐渐向北往黔桂边境迁移;隋唐时统称“溪峒蛮”;
唐宋时与壮侗各民族一起被统称为“獠”;宋代在该处设置“抚水州”,被通称“抚水蛮”;
州这一地名暗示以“水”为自称的人群已经形成。13世纪中期,有大规模的汉族人移到此处;
13-17世纪,又有大量的汉族士兵被调到此处戍守,设屯安家,他们的后代也逐渐融合于水族。
“水族”族之称,最早见于明代史籍。清代,多称其为“水苗家”、“水家”等。
新中国成立后,水族被正式定名。
文化
水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水语支。水族先民曾创制过自己的文字,称为“水书”,
其形状类似于甲骨文和金文,是一种已经有2000年历史的古老文字,但只有400多个单字,
且多用于巫术活动。这些文字全靠谱写抄录,没有刻版印刷,但各地的水书基本一致。
大部分水族人不认识。他们日常生活中通用汉文。
水族人信仰多神、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崇拜自然物。
水族人崇尚藏青色和黑色,男子用青布包头,女子身穿青布长裤。
女子喜欢戴围有茨藜花纹的围兜,衣裤的口边也有花边装饰.
37 【佤族】佤族是亚洲的一个跨国民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与萨尔温江之间的山地,分属于缅甸与中国。
在缅甸境内超过60万人,主要分布于佤邦。在中国约40万人。
佤族在2000年前就与布朗族、德昂族等民族的先民一起居住在高黎贡山和澜沧江地区。
先秦时“百濮”的一支。唐代称“濮子蛮”,宋代称“濮蛮”,明代称“古剌”,清代称“嘎剌”、
“哈瓦”。他们自称“佤”、“巴饶克” 、“阿佤”等,都有“住在山上的人”的意思。
当地傣族与国外老族,掸族称其为“佧佤”,“佧”在傣语中意为奴隶,
所以在我国成立后,统一称为佤族。
文化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
中国的佤族原来没有文字,1956年创制了一套以巴饶方言为基础方言、
以岩帅语音为标准音的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
佤族人信仰万物有灵的自然宗教,少数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
传统服饰以黑色为基调。男子多缠黑色包头,着黑色短衣和宽脚裤。
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无领无袖贯头衣,
下着筒裙,佩戴银或竹纨制成的头箍、项圈、项链、腰箍、手镯等首饰。
38 【保安族】保安族是中国西北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主要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少数散居青海与新疆,
现代社会因工作、婚姻的频繁迁徙,绝大部分省份均有分布。
中国有保安族16,505人(2000年人口普查)。
族源是来自中亚的色目人签军(探马赤军)。保安族的祖先是元朝、明朝(公元13世纪至17世纪)
在青海同仁附近驻垦的蒙古人与色目人,主要信奉伊斯兰教,到明朝时建立保安城而得名。
保安族的名字来自明朝时在青海省设立的保安营。明朝万历年间,
曾在青海省同仁县境内设置了保安营,修建保安城,隶属河州卫。
后因与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族争拗,先走到循化,再到积石山,其地名为保安三庄,
经过历史变迁,1950年按照族民的愿望被命名为保安族。
大多数族民是农民,少数从事畜牧业或手工业。
文化
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与同一语族的蒙古语、达翰尔语等有同属关系,
与东乡语比较接近。其语言还受汉语的影响。现在保安人很多都讲汉语。
保安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汉字。
保安族人民长期以来信仰伊斯兰教,属于逊尼派,内部也有老教、新教之分。
保安人的服饰与当地的回族、东乡族无根本差异。
39 德昂族德昂族(缅甸称巴朗族)是中国、缅甸、泰国的少数民族。德昂族旧称“崩龙族”。
德昂族是中国西南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源于古代的濮人,与哀牢有密切的关系。
公元前2世纪就居住在怒江两岸,是开发保山、德宏一带较早的民族,在唐宋时期已能自制陶器。
历史上德昂族的先民曾在12-15世纪时建立了金齿国,后来逐渐衰落,元以后成为傣族土司的属民。
至今在潞西县芒市河边等地还有古代德昂族的巨大村落遗址。
文化
德昂族信奉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过去男孩儿到10岁便要入寺为僧学习佛经,
几年后便可还俗,也有少数升为佛爷。
德昂族使用德昂语,大多数人通晓傣语、汉语或景颇语。
德昂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不少人能用汉文或傣文。
德昂族服饰以深色为主,不同支系的妇女服饰不同,主要从其筒裙横条纹的颜色来识别。
40 【鄂温克族】鄂温克族是中国和俄罗斯的一个少数民族,蒙古国也有少量分布。
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
鄂温克族祖先是五至九世纪生活在大兴安岭深末怛室韦,另一说法是沃沮后人,
元代称他们为林木中百姓,明代称额里克特人与野人女真,
1753年有500个索伦兵派遣到塔城与伊宁。
俄罗斯人在1606年遇到他们,1614年开始向他们征收毛皮税。
中国的鄂温克族在1640年被皇太极打败,头人博穆博果尔被杀,人民被编入八旗。
为了加强帝国的西部边界,1732年,清朝从布特哈地区抽调一千六百名鄂温克兵丁,
携带家属迁至呼伦贝尔草原地区,其后裔就是今天的鄂温克族自治旗的鄂温克族。
文化
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
鄂温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农民则广泛使用汉文。
中国鄂温克人多信萨满教与万物有灵,牧区居民信藏传佛教。
鄂温克族服饰的原料主要为兽皮。大毛上衣斜对襟、衣袖肥大,束长腰带。
短皮上衣、羔皮袄,是婚嫁或节日礼服。无论男女,衣边、
衣领等处都用布或羔皮制作的装饰品镶边,穿用时束上腰带。喜爱蓝、黑色的衣服。
41 【回族】
回族是目前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公元7世纪中叶,
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沿海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中国内地的长安、
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中亚的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特称)大批迁入中国,
以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为主,后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
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根据2000年的人口普查,
目前在中国大陆人口数目为981万6805人,人数现列中国第四。
回族以散居为主,大部分省份有回族聚居区,是各省份主要少数民族之一。
回族多保持西域文化习俗,主要是伊斯兰文化。
19世纪清朝同治年间爆发了同治陕甘回变。后来演变成回族和其他穆斯林民族以及汉族、
满族之间的仇杀,它维持了十年多,波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等地区,
最后被多隆阿部队和以汉族人湘军为主的清朝军队镇压。
这次起义的目的是在黄河西岸陕甘地区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白彦虎同样提出了和云南杜文秀领导的回民起事那样建立"伊斯兰国"的口号。
战乱对西北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损失人口2000多万。
之后,许多回族人迁.徙到中亚,逐渐发展成为东干人。
东干人之大多数现时散播在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和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人口约10万。
文化
回族的通用语为汉语,第二语言为阿拉伯语,全民生活方式主要伊斯兰化。
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回族人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
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
回族服饰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回族聚居区中,回族群众依然保持着中亚人的传统穿衣打扮。
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回族特点的穆斯林服饰——男子多带小白帽,女子带各种花色的头巾。
42 【拉祜族】拉祜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澜沧江拉祜族自治县和孟连、双江自治县,
在思茅、临沧地区及西双版纳等地也有分布,人口约为45.3万(2000年)。
拉祜族在缅甸掸邦有约25万人,并有其政党组织。泰国有8万6千人,老挝亦有1万6千人。
越南54个民族之一的拉祜族。
“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
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作“猎虎的民族”。
拉祜族与彝族、哈尼族、啫U族、纳西族、基诺族等属于同一族源。
拉祜族源于甘肃、青海一带的古羌人,早期过着游牧生活。
后来逐渐南迁,最终定居于澜沧江流域。
文化
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拉祜纳和拉祜西两大方言。
拉祜族认为自然界有一种可敬可畏的神秘力量,信仰万物有灵。
拉祜族的传统服饰以黑为美,男女服饰的主色调都是黑色。男子一般穿对襟短衫、
黑布长裤,戴黑布便帽或用黑色头巾裹头。妇女穿开襟、开衩的黑布长衫,袖口、
襟边镶着银泡、缝缀着各种花边,下着黑布长裤,头缠黑色的长头布,
头布两端装饰着彩色长穗,裹绑腿。
43 【仫佬族】仫佬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他们自称“伶”、“谨”。壮族称之为“布谨”,
汉族称之为“姆 佬”。“仫佬”一词在民族语言中,就是“母亲”的意思。
U佬族是由古代的“僚人”发展演变而来的,晋人常译《华阳公志·南中志》中,
即有关于“僚人”在云贵高原云岭山脉南沿一带活动的记载。
唐宋以后,《岭外代答》、《溪蛮丛笑》等史籍中出现了“僚”、“伶”人们共同体的记述。
《天河县志》、《大清一统志》说:“伶人又名僚,俗名姆佬”,可见仫佬与僚、
伶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学术界一般认为,仫佬族是从僚、伶中分化出来形成的。
历史上并未把仫佬族当成一个民族看待,1953年8月30日经过民族识别,
仫佬族才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仫佬族形成单一民族,其时间大约在宋代。
文化
仫佬族使用仫佬语,大部分人兼通汉语。
仫佬族信仰多神及佛道两教,受汉、壮等族影响很大。过去罗城仫佬族地区佛寺众多,
规模宏大。例如在罗城县城附近有四寺院:“各贲寺”、 “开元寺”、 “双福寺”、“万广寺”。
各贲寺和开元寺每年都举行会期,仫佬族青年男妇相聚唱歌,十分热闹。
在一般群众的日常生活中,道教是具有重要影响的,每逢有人生病或自然灾害,
都请道教的法师来求神弄鬼。道教之中,又分茅山教、梅山教两种。
仫佬族做法事多请梅山教的法师。
仫佬族服饰六七十年前一直保持着古代僚人的特点。如妇女上衣很短,仅及腰,
袖背上全部绣上鳞状花纹。下穿无褶筒裙,脚上穿的是钩尖鞋。
男子多穿对襟衣,男女均以长帕包头。仫佬族的衣服,一般尚深青色。
44 【京族】
京族,也称为越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占越南总人口的86%,是狭义上的越南人。
在中国境内,京族为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一个海洋渔业少数民族,
同时是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京族历史上曾被称为“安南”、“越族”,自称“京族”。
越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百越、百越之称,
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
越族的一支即为今天越南的主体民族,亦称京族。而浙江的越族已经与汉族融合。
PS:历史知识
现在的越南,在宋朝之前一直是我中华的领土,汉朝为我国交趾郡。
是我中华神圣不可侵犯之领土,937年,越南实际独立,但直到1885年《中法新约》签订,
越南一直是中国的藩属国。(这些是题外话)
文化
京族使用京语,京语与越南语基本相同。没有文字,曾创制土俗“喃字”,
现在京族通用广州方言和汉文
京族主要信仰道教、佛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
京族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长衣,坦胸束腰,衣袖较窄,腰间束带。
京族妇女则内挂菱形遮胸布,外穿无领、对襟短上衣,衣身较紧,
衣袖很窄,下着宽腿长裤,多为黑色或褐色。
京族最有特色的装饰是他们的斗笠。
45 【贿僳族】U僳族发源于青藏藏高原北部,是中国、缅甸、西藏、印度、
和泰国的一个跨国性质的少数民族。
普僳族是从唐代“乌蛮”部落集团中分化出来的,与彝族、纳西族在族源上关系密切,
其先民居住在今西昌、冕宁、盐边一带。傈僳族的族称最早见于唐人樊绰的
《蛮书》记载的“栗粟两姓蛮”。8世纪时,傈僳族先民受“勿邓”、
“两林”和“丰巴”三大乌蛮部落统治。12世纪以后,傈U族先后受元丽江路军民总管府、
明丽江土知府木氏的统治。16世纪中叶,由于战争以及反对木土司的压迫,
大批靡僳族人在头人括木必的率领下,渡过澜沧江,翻越碧罗雪山,进入怒江地区。
此后,又有唐僳族陆续向西和向南迁移,形成今日的分布格局。
文化
傈U族人使用傈U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彝语支。
傈僳族人先后使用过老U尔文、格匡式拼音文字、竹书和新赅僳文四种文字,
均创制于20世纪。目前只有新、老U僳文仍在使用。
普僳族人以前为信仰万物有灵,后来在西方人的影响下逐渐皈依基督教。
现在基督教为罗僳族的主要宗教。
傈僳族女子传统上头戴红色和白色料珠的头饰,胸前佩戴彩色料珠的项圈和项链。
女子的裙子是用上百片的各色布料缝制而成的,称作“百花裙”。
普僳族男子着短衫,以青布包头,身上佩戴砍刀、箭袋等狩猎的工具,
:僳族根据服饰颜色差别可分为白椭僳、黑摺僳和花桔僳。
46 【蒙古族】
蒙古族是东北亚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
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
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语言为蒙古语。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
蒙古人的先世是东胡,东胡被匈奴单于冒顿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分为乌桓和鲜卑二族。
乌桓在被曹操征伐之后衰落,鲜卑一族崛起,在西晋晋武帝时代,
鲜卑主要分为段部、慕容部、拓拔部、乞伏部、秃发部、宇文部和拓拔部的别支柔然等。
其中柔然与北魏拓拔氏多次交战。柔然被突厥系民族击败后,分为南北两支。
柔然的南支逃到辽河上游,成为小部分契丹人的宗源。
北支逃到雅布洛诺夫山脉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是蒙兀室韦的祖先之一。
《旧唐书》有“蒙兀室韦”,“蒙兀” 与“蒙古”是同名异译。
北宋时,在蒙古高原上的突厥系民族的统治逐渐衰落,
居住于今日俄罗斯联邦赤塔州和蒙古国东方省地区,包括成吉思汗祖先的蒙兀室韦诸部,
开始西迁至蒙古高原内部,号黑鞑靼。漠北诸部中,黄金家族来自室韦诸部,
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嫡系后裔。室韦诸部在突厥语中称作鞑靼。
契丹征服鞑靼后,黑鞑靼自号尼伦部。
12世纪初,合不勒汗(铁木真曾祖)统一尼伦各部,号其部落为“蒙古”。
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漠北各部落,蒙古一词成为各部的共同名称。
西部蒙古诸部,则是突厥或被突厥化的部落。明时东、西蒙古分称为鞑靼和瓦剌。
文化
蒙古族使用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族。
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3世纪初,
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明末清初,藏传佛教格鲁派逐渐取代萨满教,成为蒙古族的全民信仰。
蒙古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
47 【撒拉族】撒拉族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骨子里就是突厥人。
撒拉族,正式名称为撒拉尔是古代西突厥乌古斯部撒鲁尔人的后裔,
现主要聚居在中国青海省循化与甘肃省积石山自治县及其毗邻的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
有人口10.4万人(2000年)。
中国撒拉族古称Salor,这个部落名起源于传说中的乌古斯可汗
(被土库曼人视为自己民族的祖先)的亲孙子撒拉尔,意思是到处挥动着大刀和长矛的人,
有“无处不在、战无不胜的征服者”(——《Ruhnama》)的含义。
撒拉尔部落是唐朝时期游牧于新疆伊犁一带的乌护,后来西迁至中亚马雷、玉龙杰赤咸海地区。
在塞尔柱帝国和后来的奥斯曼帝国的历史上,撒拉尔人占非常重要的地位。
后来撒拉尔人西迁,一部分人定居在东部安纳托利亚(现在的土耳其境内)。
留在马鲁及撒拉克的一部分人在较后的历史中被泛称为土库曼人,其中一部分在元朝时,
由首领嘎勒莽,阿赫莽带领,取道撒马尔罕,吐鲁番、肃州到积石州,嘉裕关定居下来,
成为今日青海的撒拉族。今天的土库曼斯坦仍然有撒鲁尔部落,
第一批撒拉人是作为西域亲军前来屯田的。其他人陆续前来。
洪武三年,他们首领神宝入附邓愈。被赐姓韩,这姓是头人的姓。
文化
撒拉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撒拉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字。
伊斯兰教是撒拉族的全民信仰。
撒拉族的传统服饰较多地保留着中亚、伊斯兰和游牧文化的特点。
男子多穿交领长衫、大裆裤,腰扎布带或丝巾,并佩戴约15厘米长的小刀,
头戴羊皮卷檐帽,脚穿短筒靴,妇女头披纱巾,身穿连衣裙。
妇女喜欢佩带长串耳环、戒指、手戒、串珠等首饰。
48 【土家族】
土家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
武陵山及大巴山方圆10万余平方公里区域,分布于湘、鄂、黔、渝毗连的武陵山区,
共有8,037,014人(2000年人口普查)。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意思是“本地人”。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或者为古代巴人后裔。史籍中将湘鄂西一带土家族称为“土人”、
“土民”等,清末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名称。
1956年10月,国务院正式确认土家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
土家族的先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在今渝东南、湘西、鄂西一带繁衍生息,
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侮称为“武陵蛮”、“五溪蛮”。宋代以后被称为“土丁”、“土民”、
“土兵”等。汉族人大量迁入后,“土家”作为族称开始出现。
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意思是“本地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通过民族识别,
土家族被确定为单一民族,并且在1957年成立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83年又成立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后还成立了酉阳、秀山、石柱、
长阳、五峰、印江、沿河等民族自治县。土家族受汉族影响较大,
农业生产发达、经济发展迅速、文化教育先进。
土家族内部有一种观点,土家族来源于巴国,但不是巴国主体民族巴族的后裔。
文化
土家语是土家族的民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语支土家语至今尚未发现本族文字,
现时使用1984年创制的拉丁字母文字。有两种方言。目前只有少数老人仍能说土家语。
通用语言为土家语和汉语。 土家族信仰万物有灵,崇拜祖先。
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
49 【彝族】彝族,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少数分布于越南。占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37%,
列第七大少数民族。中国彝族聚居区和彝族人口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贵州三省。
彝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与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等族皆源于古彝族,
彝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祖国的西南,经过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成为现今的彝族。
这种主张的依据,除了汉文文献资料外,更多的是古彝文文献资料和神话传说等。
史书上说的西昌地区的邛蕃和云南地区的滇蕃等便是彝族的先民。
三千年前彝族已广泛分布于西南地区,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
“侮”、“昆明”、“劳浸”、“靡莫”、叟、濮等部族。汉朝称“西南夷”。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
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文化
彝族人说彝族语言,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支。彝族有自已的文字,
是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其中比较通用的有一千多个。
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魂的信仰。
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
创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饰习俗。
50 【藏族】
族主要是居住在中国青藏高原地区,
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
人种属于蒙古人种。中国境内有人口约541万余人(2000年)。
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繁衍生息了。
据汉文史籍记载,藏族属于两汉时西羌人的一支。
当时甘青一带西羌诸部已与汉朝发生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
而西藏有“发羌”(发,古音读bod)、“唐牦”等部,与甘青诸部已有往来。
原始汉人与原始藏缅人约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分开。
原始汉人逐渐移居到黄河流域从事农业,而原始藏缅人则向西南迁徙并从事游牧业。
而之后藏族与缅甸人又进一步的分离。原始藏缅人属於古羌人系统,
发羌入藏为吐蕃王朝发迹的一种历史学观点。
文化
藏族的语言属於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有自己的文字。
藏族信仰大乘佛教。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
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
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
藏族同胞特别重视“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
51 【普米族】普米族是中国云南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怒江普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
普米族自治县和丽江市的宁蒗、玉龙、永胜等地以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2000年人口为33600人。
普米族是中国古代民族氐羌的后裔,汉文史书称之为“西番”、“巴苴”等。
其自称为“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等,是同一名称的变体,意为“白人”。
文化
普米族的语言是普米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羌语支,分南北两个方言区。
居住在四川省木里、盐源以及九龙等地的约25000名藏族人也说普米语,
其中木里县人数最多,约有18000人。除使用普通语之外,
多数人兼通汉语和一些邻近民族的语言。普米族没有文字。
普米族信仰原始宗教。宁托的普米族受藏文化影响而信仰藏传佛教。
男女无论衣式如何,均外着羊皮坎肩或披肩。
52【 塔塔尔族】塔塔尔族,或称塔塔尔人、鞑靼人,是中国官方认定的少数民族之一,
主要居住在中国新疆地区。“塔塔尔”是“鞑靼”的音译之一。
“鞑靼”一词起源于7世纪到9世纪时在贝加尔湖东南地区游牧的至大兴安岭东
及呼伦贝尔一带的蒙古部落(也有操突厥语的),13世纪由于随蒙古人西迁,
欧洲人便将阿尔泰语系的蒙古人和突厥人统称为鞑靼人。
狭义鞑靼指鞑靼族,该民族是突厥人的一支。由钦察人,保加尔人和蒙古人构成。
今天中国境内的塔塔尔族是从18世纪20和30年代起部分伏尔加鞑靼人随俄罗斯人一起东迁,
进入中亚和新疆等地,在中国形成塔塔尔族。
他们主要是来自喀山、斜米列契(哈萨克斯坦南部的七河地区)、斋桑泊等地,
因为其原来的伏尔加驻地被俄罗斯地主占据而流落至此。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打开了对清帝国的通商大门,
一些喀山塔塔尔的商人活跃于清俄贸易,其中一部分人就移居到新疆,
同时移居到新疆的还有一些从事教育、宗教职业的鞑靼人。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还有一些塔塔尔人迁移到新疆与哈尔滨。
文化
中国境内的塔塔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
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由于长期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共处,
因而这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也逐渐成为塔塔尔族的日常用语和通用文字。
塔塔尔族信仰伊斯兰教。
塔塔尔族的服装很别致。男子喜穿绣花白衬衣,外加黑色齐腰短背心或黑色对襟长衫,
裤子也是黑色的。小帽有黑、白两色绣花。女子以戴镶有珠子的小花帽为美,
外面再罩上一块大纱巾,喜穿白、黄或紫红色连衫带带边的长裙,
以耳环、手镯和红珠项链为装饰。
53 【锡伯族】
锡伯族,是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18.88万人(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自称鲜卑后裔,语言与满语有渊源关系。据说沙俄给北亚取名西伯利亚与锡伯族之名有关。
锡伯族是本民族的自称。在历史上,汉文史籍对锡伯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写法,
都是xiwe的同音异写,到明末清初定为锡伯。其含义有不同的解释,一说是鲜卑带钩的名称,
即所谓“黄金犀毗”;一说是瑞兽之名;一说则由地名演变而来;另一说系鲜卑的音转。
据多年来学界研究认为,锡伯族发源于汉代以前的东胡系,
由东胡——鲜卑(拓跋部)——室韦(失韦)——锡伯演变而来。
文化
锡伯族有自己的语言。现在,东北锡伯族的语言和当地汉族、满族基本相同。
新疆的锡伯族,由于居住较为集中,在语言文字上保持了较多的特点。
锡伯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相传锡伯族曾有过自己的文字,但早已失传。
锡伯族信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还有信仰原始信仰和萨满教的现象。
锡伯族的早期服饰衣料是以鹿、猪犴等兽皮为主,比较注重防寒保暖功能。
54 【布依族】布依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2545059人,其中贵州省有200多万人,
占布依族人口的95%以上。
布依族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时代就在这里劳动生息。
布依族与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渊源关系。唐代史称“西南蛮”,
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明、清称“仲蛮”,新中国成立后,才称为布依族。
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同一个民族,都是古代百越的一支,
只是壮族主要生活在广西,布依主要生活在贵州。
如今布依族人还保留着一些古代越人的风俗习惯,如居住干栏式房屋、敲击铜鼓等。
也有人认为,西汉时的夜郎国,与今布依族有渊源关系。
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越”,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曼”,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共同自称,统一用“布依”作为民族名称。
文化
布依族使用的布依语,实际上相当于壮语北部方言,属于侗族语族台语支北部组,
国外有学者称之为“北泰”语,是中国的大语言之一。没有本民族文字。
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布依文,但未能普遍推广,现在通用汉文的较多。
布依族除既有的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以外,道教、佛教的许多神祇和菩萨亦受到敬奉。
布依族传统服饰与壮族服装近似,尚青黑,男装对襟,女装右衽。
妇女的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花边,裤子黑色宽肥,戴花纹图案的头巾。
第三土语区的布依族妇女还着百褶长裙,十分古朴大方。
55【东乡族】东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自称为撒尔塔人。人口为51.4万人(2000年统计)。
东乡族源于中亚撒尔塔人与蒙古人,信伊斯兰教,由六种色目人为主体发展出来。
即回回、乃蛮、钦察、葛逻禄、甘土鲁、康里,这些中亚人成为签军,由赤老温统帅,
留驻东乡。后来这些军人被组织入社(也与一部分汉人藏人混合),定居下来。
由军户转为民户,采用蒙古语。色目人是重要来源,在元朝中期形成现今东乡族。
明初这地方属河州卫管辖,前朝将军锁南普,赐姓何,任命为指挥同知。
世代相传,实行土司统治。洪武年间设九个里,推行里甲制度。在清朝改为用社统治。
东乡族一部分族源是阿难答部下。
文化
东乡族人讲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与十三世纪蒙古秘史的蒙古语很像。
多数人兼通汉语,通用汉字,无本民族文字。
东乡族信仰伊斯兰教,属逊尼派。
东乡族人的食衣住行及风俗受伊斯兰教影响很大。服饰上带有回族的特点,
颜色多青、蓝色或藏青色布制成。
56 【仡佬族】仡(ge)佬(lao)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437997人。
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是仡佬族的发祥地。
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
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
“仡僚”、“葛僚”、“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
文化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仡佬语,目前只有千余仡佬族人还会说这种语言。
因为居住分散,各地仡佬语差别很大,
多数仡佬族人会说汉语、苗语、彝语、布依语等多种语言。
先前都以为仡佬族只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2008年9月,
在贵州发现《九天大濮史录》,该书保管者是黔北一李姓仡佬族人,
他的祖上曾是宋代唐佬蛮王李文通的后代,他本人并不知晓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但他一直传承祖训,视此书为宝。《九天大濮史录》一书的发现,
充分证明了仡佬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老民族,
不仅拥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而且是最早倡导“和合”理念的民族,
也是朱砂、酒、茶、焰火、铜、铁等的发明者,并且也证明了仡佬族拥有自己的文字。
仡佬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有的也信奉佛教。
仡佬族男女皆穿裙(男裙短,女裙长)。用布一幅图于腰际,无摺皱,有如桶状,
谓之“桶裙”。男子皆穿短衣,女子或短衣或长衣,或短衣外套以前短后长之袍。
质料有葛、麻、羊毛、丝、棉布等。男女多以长帕包头,有的妇女或用花布一块盖顶。